秘色瓷|越窑瓷器鉴定之烧制和釉色特征( 二 )



二、釉色与胎体
釉色与釉料的化学组成成分与烧成气氛切切相关 , 因此所呈色调鉴定其时代也有一定的帮助 。
1)初唐时期 , 采用了浸釉法 , 往往浸釉不到底 , 因此烧成后 , 未施釉的下半腹至底部呈现了胎体的色调;另一方面在初唐时期, 越窑虽然在窑炉结构上获得了改善 , 但烧造的气氛除一部分还原焰较好的器物呈青色外 , 有很大一部公弱还原焰或氧化焰呈色便为青泛黄或米黄色 。
2)中唐时期 , 尤其是元和朝后 , 越窑匠师发明并使用匣钵装烧制品 。 这类制品的釉色多为青色 , 因此凡用匣钵烧制的瓷器色调绝不可能现像初唐时期半釉和青中泛黄或米黄色的情况 。 因此说中唐的越窑制品釉色以青为多 。 但由于各窑原料、窑炉和釉料配方差异 , 所以呈色也略有差别 。
3)晚唐时期 , 由于越窑制瓷业的发展 , 中心窑场上林湖大量器物用匣钵烧制 , 使这一时期越窑青瓷的釉色大为改观 , 另上窑炉烧造技术改善与提高 , 使制品呈色以青翠色为主 , 所出土的“贡窑“烧制的秘色瓷就是典型的器物 。 其中有的大器也有青中泛黄釉色 , 唐水邱氏墓出土香熏就是一例 。 唐未到五代初 , 所烧的器物多为满釉 , 呈色达到青翠、湖绿 , 釉面“似水”、“类玉” , 晶莹滋润 。
4)五代北宋时期 , 大批”贡瓷”色泽以青绿色为主 , 釉面光润 。 一般民用瓷了是以青为主 。 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则以青灰为主 。
从鉴定角度考虑 , 初唐时期绝对不可能有湖绿色的色泽 , 因此湖绿色釉 , 应考虑属于五代或北宋这个年份段 。 若是米黄色釉应当考虑中唐段这个年分段 , 它不可能是五代北宋时期作品 。 这当然是一般的共性 , 有时候极个别例子也不能排除 , 不得靠鉴定者结合其他条件给予综全研究 。
【秘色瓷|越窑瓷器鉴定之烧制和釉色特征】关于越窑胎体 , 由于所用瓷土含铁量较高 , 所呈色为灰白色 , 这已为众多越窑器所证明 , 化学成份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 。 因此凡是唐、五代北宋越窑制品 , 胎体呈色绝不可能像龙泉窑那么白 , 也不可能像长沙窑、婺州窑那么疏松的缸胎 , 在胎体也是呈灰白色 。 这对我们鉴定是否是越窑器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在我们发掘的遗址中 , 有的出土标本釉色很接近越窑制品 , 但胎体呈白色 , 有的人认为是越器 , 这种失误也是要防止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