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

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
文章插图
一、女装行业概况
服装是指穿在身上,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产品,又称衣服。而女士穿着的衣物统称为女装。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我国女装可以分为四类:奢侈女装、高端女装、大众终端以及廉价低端。
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
文章插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女装行业发展现状
从服装产品结构来看,2020年我国服装行业占比最大的是男装和女装,实现营业收入14514.38亿元,占我国服装行业总收入的73.77%。
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
文章插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5-2019年我国女装行业零售额逐年上升,从8395亿元增至1057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72%。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零售额仅为9407亿元,相比2019年下降11.28%。
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
文章插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5-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CR10一直保持在9.8%左右。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CR10为10%,相较于美国、日本、英国等成熟市场约20-50%的CR10水平,我国龙头女装公司市场份额提升空间大。
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
文章插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女装行业市场供需格局及行业前景展望报告》
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
文章插图
三、女装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1、供给端:服装的供给充足利于女装行业发展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2020年初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服装厂处于停工状态,服装产量处于下滑趋势。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服装产量达到223.7亿件,同比下降了8.6%。虽然产量下降,但是产量总体数量依旧庞大,服装的供给充足将有利于女装行业的快速发展。
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
文章插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需求端:人均支出增加促进女装行业的消费
2015-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衣着类支出均保持上升的状态。由于疫情,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同比下降了10.21%,农村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保持不变。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预计中国人均衣着类支出会得到提升,从而推动女装行业的消费水平。
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
文章插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女装行业发展趋势
1、中高端女装占比提升
海外疫情及国际品牌争议事件,促使高净值消费者逐步转向国货中高端品牌。从最近业绩表现来看,具有国货代表性的中高端服饰率先复苏,比音勒芬、地素时尚2021Q1营业收入同比2019年率先均实现13%的正增长。
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
文章插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4-2018年我国中高端女装零售额占女装市场比重整体保持增加的状态。随着女性意识的崛起,以及女性消费升级已体现于服装、化妆品、首饰等方方面面,预计在女装市场总规模低速增长过程中,中高端女装市场规模占比能稳步提升,并且该趋势将长时间延续。
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
文章插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趋势
自2015年起,我国服装市场线上销售渠道占比逐年提升,2020年疫情期间线上销售占比同比大幅提升11.3个百分点至36.6%。
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
文章插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2020年欣贺股份、地素时尚、歌力思的电商营业收入持续攀升。其中,2020年因疫情促进线上消费导致企业电商营收额增幅较大,欣贺股份、地素时尚、歌力思分别同比增长50%、19.35%、127.27%。
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
文章插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行业|2020年我国女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图」】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