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无论清醒还是迷糊常常念叨“杂交水稻”,袁隆平在三亚的最后时光( 二 )


袁老性格乐观 , 为人随和 。 “老爷子身体好转些 , 就喜欢跟照顾他的医生、护士开玩笑 , 也不忘感谢他们的辛苦照顾 , 说‘我出钱买机票 , 邀请大家去长沙玩’ 。 ”张展说 , 4月6日那晚 , 袁老几乎整宿没睡 , 那晚是他和另一个同事值班 , 袁老时而迷糊、时而清醒 , 一直问他们明天几点的航班、什么时候出发、都有哪些人一起回去 。
“他是我们心中的灯塔 ,
灯塔没了也要一往无前!”
5月23日 , 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基地上空 , 不少科研人员、市民自发前来献花 , 有一句留言令人动容:“我们无法抵御浪潮 , 但会永远记得灯塔!”
这天 , 科研人员熊朝栋专程从陵水基地赶回三亚 , 手捧鲜花在袁老题字的门口深深地鞠了一躬 , 泪水从黝黑的脸上滚落下来 , “袁老师平易近人 , 从不把自己当大人物 , 记得有2019年中秋节我正在试验田施肥 , 他突然走到田间送了我一盒月饼 , 说‘辛苦了’ , 多好一个人啊!”
1988年出生的基地研究员犹召是袁老“弟子”廖翠猛的学生 , 他沉浸在悲痛中 , 5月22日听到袁老的消息时他正在田间 , 一屁股直接瘫坐在地上 , 缓了好一会才从地上坐起来 , 他依稀记得今年年初还多次跟着老师到袁老家里看望 , “怎么人说没就没了” 。
“在农业科研人的心中 , 袁爷爷就是我们的灯塔 , 我小时候是因为袁爷爷的故事才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 如今‘灯塔’没了 , 我们依然要化悲痛为力量 , 带着袁爷爷的梦一直向前走!”犹召对采访人员说 。
一生求“稻” , 天涯逐梦 。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 , 袁老依然牵挂着水稻 , 牵挂着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延伸阅读: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 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 , 享年91岁 。
22日下午 ,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袁隆平的老朋友肯尼思· 奎因(Kenneth M.Quinn)就袁隆平院士逝世发文悼念 。
声明全文如下:
随着袁隆平教授的逝世 , 中国和世界失去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农业科学家之一 , 而我也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朋友 。 作为由袁教授所创立的国际稻作发展论坛的副主席 , 我谨代表论坛所有成员 , 向袁教授的家人、他在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hinaNational Hybrid Rice Research Center)的同事以及众多以他为榜样的人们表示深切的慰问 。
对我个人而言 , 能够与袁教授保持20多年的交流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荣幸 。 2019年 , 我非常高兴能够去到长沙 , 在国际稻作发展论坛暨中非稻作发展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 并有幸与袁教授一同庆祝他的90岁生日 。
几年前 , 我还有幸参加了袁教授在中国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的国际水稻发展论坛(International RiceDevelopment Forum) 。 会后 , 袁教授的同事辛业云博士带我参观了袁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初首次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地方 。 站在那个粮食生产取得惊人突破的地方 , 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 。 之后 , 我又参观了三亚水稻国家公园 , 园中伫立着一座特别的纪念碑 , 以纪念袁教授所取得的成就 。
2019年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 , 袁教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 以表彰他在过去70年里为中国粮食安全、人民摆脱贫困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 对于我们所有与袁教授相识和共事的人来说 , 这一非凡认可无疑是巨大的骄傲 。
我与袁教授首次接触是在2004年 , 当时他前往美国爱荷华州得梅因接受世界粮食奖 。 作为基金会的主席 , 我无比荣幸地主持了典礼 , 基金会创始人诺曼·博洛格博士(Dr.NormanBorlaug)向袁教授颁发了奖杯 。 在那张标志性的合照中 , 两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植物学家站在了一起 , 一位是“绿色革命之父” , 另一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即使再过100年 , 这张照片仍将是农业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之一 。
我曾与这两位密切合作 , 他们有着相同的特点 , 这也使他们成为了真正鼓舞人心的人物 。 和博洛格博士一样 , 袁教授为人极其谦逊 , 从不追求名利及奉承 , 只专注于能够帮助消除贫困、使人们摆脱饥饿的努力工作和成果中 。
袁教授也同样坚信 , 科学的力量使收获加倍 。 通过在研究中心进行的各种研究和试验 , 他一直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 , 为了培育出产量更高的超级杂交水稻 。 这种超级稻有着谷粒饱满的稻穗 , 像瀑布一样弯垂下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