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只剩吐槽的脉脉,正在印证“职场社交”是个伪命题?( 二 )


【脉脉|只剩吐槽的脉脉,正在印证“职场社交”是个伪命题?】甚至很多用户在脉脉上吐槽脉脉会员自动续费事件 , 提出脉脉变相恶意扣费 , 提醒大家不要上当 。
而且 , 在用户发现自动扣费后 , 在脉脉页面很难找到解决方案 , 寻求客服帮助也石沉大海 。 因此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 而只有在脉脉职业区进行发帖投诉 , 才会有客服经理评论回复私信处理 。

除此之外 , 众多用户对脉脉向未注册用户发短信一事同样无法忍受 。 今年2月 , 法院就以脉脉无故向脉脉的用户发短信一案进行宣判 , 脉脉网站被判决停止侵害原告隐私权的行为 , 永久删除原告个人信息 , 并在报纸上刊登致歉声明 。
但直到目前 , 还是有很多用户反映会收到来自脉脉的骚扰短信 , 同时疑惑 , 脉脉究竟是从何处获得了自己的信息 , 甚至熟悉自己的交友圈?
由此 , 其一方面宣扬保护用户隐私 , 另一方面却在所谓的六度人脉上挖空心思 , 似乎有些自相矛盾 。 令用户气愤不已的是 , 脉脉在用户关注的人脉连接方面 , 却没有太多建树 。 其体验与一般的社交平台、社区产品也无法比拟 。
这也不得不令人怀疑 , 在脉脉平台 , 除了会收到一些垃圾短信、各种营销广告 , 到底还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
四年融资3亿美元 , 职场社交或许是个伪命题
主攻职场社交的脉脉 , 确实曾在互联网圈里博得过广泛关注 。
2013年10月 , 脉脉完成500万美元A轮融资 , 由五源资本领投;
2014年8月 , 脉脉完成2000万美元B轮融资 , 由五源资本、IDG资本领投;
2017年11月 , 脉脉再次完成7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 , 投资方新增了DCM中国、智联招聘等;
2018年8月 , 脉脉完成2亿美元D轮融资 , 投资方为DST Global、DCM中国等 。
四年累计融资了3亿美元 , 并曾计划在2019年赴美上市 。 资本加码之下 , 大家已经在期待以职场社交切入中国互联网大战中的脉脉 , 是否能够打开新的局面 。
脉脉的创始人林凡曾经说过 , 脉脉的定位是工作版的微信 。 但截至目前为止 , 微信的社交场景覆盖生活和工作 , 从学生到老人 ,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使用微信 。 尤其对于职场人来说 , 要求不使用微信 , 反而会严重影响其工作 。
反观曾与其做比较的脉脉 , 虽然定位职场社交 , 但很难在日常工作中提供正向价值 , 即使卸载 , 也对当前的工作生活不会产生影响 。 这让脉脉的立足点—职场社交 , 令人难以信服 。
脉脉的第一次品牌形象被影响 , 要追溯到2018年7月份的一次约谈 , 现在想来 , 这似乎是脉脉的一个重大拐点 。
当时匿名爆料正如火如荼时 , 北京市网信办、市公安局依法联合约谈脉脉相关负责人 , 责令其限期关闭匿名发布信息功能 , 加强用户管理 , 全面整改 。 随后脉脉关闭了匿名爆料 。
然而 , 没过不久 , 类似功能的职言板块上线 , 但似乎就是从这次事件开始 , 脉脉给用户留下的品牌印象 , 所谓的职场社交已经被大众遗忘 , 人们只记得 , 脉脉上那些几近疯狂的匿名爆料和吐槽 。
且匿名爆料不会是脉脉能够永久生存的法宝 , 从过去来看 , 它确实给脉脉带去了庞大的流量 , 但也随着事件推移终将迎来反噬 。
因为职场社交 , 或者说任意场景下的社交都需要人与人之间基础的信任 , 但无论是匿名爆料 , 还是职言 , 都与这一原则大相径庭 。
即使林凡曾多次强调过 , 匿名不是脉脉的全部 , 也暂且不论用户对脉脉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其爆料属性上 。
脉脉确实做过其他的尝试 , 问答社区、单身交友、话题圈子等多个方面来丰富脉脉的内容体系 , 但最大的水花无外乎引来了一批互联网油子在脉脉上的各种凡尔赛式发言 , 而并没有解决其根本问题 。
其实匿名爆料能够出圈并不难理解 , 但一个匿名爆料背后或许有数十倍的虚假信息 , 对于脉脉来说 , 如果没有更有力的监管 , 只会越来越将自己放置于用户和各个互联网大厂的对立面 。
结语
现在的互联网环境 , 本身就充斥着不少混乱、负能量和一些不公平现象 。 我们期待的是一个能真正能解决职场人问题的企业出现 。 这样的期望曾被人们寄托在脉脉身上 , 可惜截至目前为止 , 脉脉似乎并没有给万千用户一个满意的答案 。
对于一个提出“成就职业梦想”的互联网企业来说 , 如果脉脉只能让职场人当做吐槽发泄的利器 , 脉脉 , 或许真的应该思考一下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