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寒门出北大女硕士,毕业后却求职碰壁,终回乡当油漆工月薪2千元

大学生|寒门出北大女硕士,毕业后却求职碰壁,终回乡当油漆工月薪2千元

文章图片

大学生|寒门出北大女硕士,毕业后却求职碰壁,终回乡当油漆工月薪2千元

文章图片

大学生|寒门出北大女硕士,毕业后却求职碰壁,终回乡当油漆工月薪2千元

文章图片

大学生|寒门出北大女硕士,毕业后却求职碰壁,终回乡当油漆工月薪2千元

“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 , 宋人的这句诗虽然在如今看来不免失于偏颇 , 却能够代表传统观念下人们对于读书人的普遍观念 。
在古代传统视野之下 , “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的金科玉律 。 十载寒窗 , 读得满腹诗书 , 最后的目标也不过是货与帝王家 , 求得一官半职 。 纵使是到了近代、现代 ,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读书的作用也就是进入社会的敲门砖 。
当然 , 这种观点并没有什么值得指摘的地方 , 只是在这种社会普遍焦虑、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挤进大公司而功利性读书的氛围之中 , 却有一个女生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 她就是北大的女硕士苏黎杰 , 她拥有高学历 , 却不为学历所累 , 选择了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油漆工 。

这一事件在被报道之后 , 也引发了大家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和讨论 。 那么 , 如今的就业市场究竟是怎样一副现状呢?
大学生与就业
事实上 , 与苏黎杰一样在毕业后面临就业焦虑的大学生已然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 而苏黎杰与他们不同的是 , 苏黎杰找到了一份让自己感到放松的工作 , 而更多的人还在就业的泥潭中沉沦 。
大学生就业焦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 。 1996年 , 国家取消了大学生分配工作的政策 , 随后高校又几次扩招 。 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就业压力的增大 。 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身价一贬再贬 , 便是像苏黎杰这样出身国内最高学府的硕士也不得不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 。
而导致就业环境严峻的因素 , 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 一方面是大学生增多 , 学历变得廉价 , 招聘条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内卷 。 一些用人单位实际上明明可以不对学历做太高要求 , 却把学历的门槛一加再加 。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过于单一 。 毕竟像苏黎杰这样愿意去做油漆工的大学生还是极少数的 。 当然 , 这样说并非提倡高学历人材都去刷油漆 , 而是如今的大学生太看重自己的学历了 。 学历本来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武器 , 不知不觉却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负累 。
大学生二十载寒窗 , 换得了一纸学历 , 便想着凭着这纸学历尽可能地为自己后半生博得保障 。 大家拿着学历削尖了脑袋想往待遇高 , 条件好的地方钻 , 却忘记思考了一个问题 , 这项工作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
所以 , 最后的结果便是形成了一个怪圈 , 大学生们拿着学历挤向同一个地方 , 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 , 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 。 这怪圈背后所体现的 , 不仅仅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单一 , 还表明了把读书当成攀求富贵的手段这种功利思想还盘踞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
其实 , 职业没有三六九等 , 人与其花费一生庸庸碌碌地追求利益 , 不如退后一步 , 去找一件真正让自己喜欢的工作 , 就像苏黎杰那样 。 虽然待遇可能不是那么理想 , 但是却胜过了每天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 。

那么苏黎杰到底是谁呢?
刷油漆的女硕士
苏黎杰是谁?或许很难找到一个词可以精准地形容她 , 她是寒门飞出的金凤凰 , 是最高学府毕业的女硕士 , 也是一名油漆工 。
1978年 , 她出生在河南南阳的一个普通家庭 。 从小到大 , 父母都对苏黎杰寄托着厚望 , 一直以来 , 苏黎杰也没有让父母失望过 。 1998年高考 , 苏黎杰本来想冲刺国内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 , 最后却未能如愿 , 去了同样是国内顶尖高校的河南大学 。
高考时是未能完成的遗憾被苏黎杰通过考研弥补了 。 在大四的时候 , 她通过了北京大学的考研考试 , 成为了一名北大的研究生 。 在读研期间 , 苏黎杰依旧保持了学霸风采 ,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

按理说 , 以苏黎杰的成绩和学历不应该为就业的问题发愁 , 但是阴差阳错地 , 她却一次次地都没能安定下来 。 曾经有一个河南的事业单位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 但是苏黎杰想留在北京 , 所以拒绝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