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共振棒和低温棒 ,
代表了奋斗在科研前沿的乐观精神
如果不了解之前半个世纪的是是非非 , 你也许很难清楚地理解最近发生的一切 。 1975 年左右 , 只有极少数人还信赖韦伯的研究结果 。 然而 , 韦伯发起的是一个 10 亿美元级别的国际性大项目 , 引力波领域的大部分科学家都将韦伯视为先驱 。 如果没有他那看似疯狂的探测引力波的尝试 , 今时今日也许就没有引力波科学这个学科门类了 。 称之“疯狂”是因为 , 根据由韦伯发明的关于干涉仪灵敏度与引力波能量的标准计算方法 , 他根本不可能探测到任何信号 。
然而 , 韦伯依旧决定着手实验 , 尝试探测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为该项目赞助了数万美元 。 虽然信号如此弱 , 且实验从设计上来说也几乎不可能得到探测结果 , 但很可能 , 若韦伯未犯错并使物理学界蒙羞
(如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的那样)
, 地基引力波探测就无法迎来腾飞 。 韦伯的所为逼迫着同行们找到必要的资源 , 迫使他们“心甘情愿”地踏上寻找引力波的漫漫征路 。
本文图片
其中关键的一步是 , 即使所有证据都表明韦伯不可能探测到信号 , 他依旧声称自己捕捉到了引力波的踪迹 , 而且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 , 他就言之凿凿 。 2000 年韦伯逝世 , 直到离世 , 他始终坚信自己曾看到引力波 。
之后 , 人们制造了低温棒
(cryogenic bar)
, 其与韦伯的设备类似 , 但可冷却到液氦的温度 , 甚至更低 。 美国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与意大利
(罗马和帕多瓦)
是该领域的佼佼者 , 此外 , 澳大利亚的珀斯正试着使用干涉仪 。 从理论上来说
(尽管韦伯常常对此质疑)
, 低温棒远比室温下的共振棒灵敏 。 韦伯也曾启动一个低温棒项目 , 但是并未完成 。 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团队不止一次地发表成果 , 表明他们用低温棒探测到了引力波 , 但他们的主张没有站稳脚跟 。
本文图片
与此同时 , 通过赖纳·魏斯
(Rainer Weiss , 又译为雷纳·韦斯)
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对可行性细节的计算 , 成本更为高昂的干涉仪项目逐渐变得瞩目 。 随后 , 一些小型干涉仪项目获得资助 , 到 1992 年 , 美国的大型干涉仪项目终于动工 , 宣告了共振棒时代的落幕 。 若想了解这场苦涩战役的细节 , 可参阅《引力之影》 。
直到 2015 年秋天 , 仍有两台低温棒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 它们位于意大利 。 根据负责其中一台仪器的科学家所述 , 仪器的探测距离为 5 千秒差距 , 而根据这个范围计算的事件率显示 , 每 50 年里大概可以探测到几次超新星爆发或者巨耀发事件 。
这位科学家相信 , 在其他类型的探测器未运行时 , 低温棒在“天文看更”的岗位上表现出色 , 而一旦其他任何一台仪器的探测获得证实 , 那么低温棒关机的日子将至 。 负责另一台低温棒的科学家则相信 , 低温棒在探测宇宙射线和可能与暗物质相关的奇特粒子上仍堪重任 。 如今 , 干涉仪在引力波探测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 低温棒似乎已全然无望 。 然而 , 回顾那个时代 , 共振棒和低温棒代表了奋斗在科研前沿的乐观精神 。
引力波探测器至今未看到任何信号 ,
恰恰代表了理论的胜利
如今 , 人们很难想象 , 在引力波探测的前 30 年里 , 共振棒型探测器才是主流技术 。 人们也很难想象 , 引力波科学领域的诞生是多么戏剧化 。 而其中的故事涉及韦伯—引力波探测毫无成功可能性的年代里的英勇“煽动者” 。
来源:(新京报)
【江苏龙网】网址:/a/2021/0326/lmkd0Q3413X92020.html
标题:引力波|改变我们看待宇宙方式的引力波,有着怎样的探测历史?(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