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竹子”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青睐( 二 )


从古至今“竹子”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青睐
文章插图
文化之虚竹在精神价值之外,蕴藏着文化的力量。竹的药用功效,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关注。竹叶、竹茄、竹根、竹笋、竹实等均可药用,炙烤竹杆流出的竹沥,“气味甘、大寒、无毒”,有镇咳祛痰的特效。竹子开花后,结实如麦,叫做竹实,《本草纲目拾遗》认为竹实“下积如神”,是治疗消化不良的良药。在汉字中,“?”部的汉字就有1432个,和竹有关的诗画更是数不胜数。《诗经·卫风·淇奥》中,全诗以竹喻人,朗朗上口。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斑竹枝》云:“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诗人用观赏价值极高的斑竹寄托自已的情感,交汇激荡,恰到好处。李白、王维、白居易、高骈、王庭筠、李商隐、欧阳修、范成大、李煜等人都留下和竹有关的诗文。【从古至今“竹子”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青睐
从古至今“竹子”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青睐
文章插图
在中国绘画史,“画竹”是一大门类。中唐时期,萧悦以竹闻名。入宋以后,画竹蔚然成风,以文同、苏轼为代表“湖州竹派”一枝独秀,倍受关注。元朝时,柯九思、倪瓒等人是当时的画竹高手,明朝画家宋克、夏昶等人擅画墨竹,闻名天下,明亡清兴,朱耷、郑燮等人在继承传统画竹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别具一格的画竹风格,对近现代绘画影响颇深。在众多名家的推动下,竹文化展现出厚积薄发的艺术气质。事实上,竹深入到天文、农耕、制盐、娱乐、雕刻等领域,它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而进步。北宋文豪苏轼感慨: “庇者竹瓦,载者竹筏,书者竹纸,戴者竹冠,衣者竹皮,履者竹鞋,食者竹笋, 焚者竹薪,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足见竹普及之广,运用之多。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中国是“竹子文明的国度”。这一观点高度概括了竹在中华文明中地位,其价值至今有增无减。作者:计白当黑校正/编辑:莉莉丝参考资料:【1】《中国竹文化浅析》 李世东 ,颜容【2】《中国竹文化小史》 何明【3】《世说新语》 刘义庆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