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次走出大山,坐上绿皮火车,北上杭州、天津、北京,随后他又成为了一所家乡中学的语文老师,开始了青春的交游,二十出头的年龄,正是对世界充满了求知欲,同时也急切地寻求“相遇”,那个年龄,就连“知音”二字都会引起一阵内心的激动。作者当年结交的几个朋友,友谊一直保存至今。他们在月光下散步,充满憧憬,谈艺术,谈文学,谈社会,谈人生。“我们几人以那个时代的精神方式,建立起超越世俗的友情。”从凡·高、塞尚、东山魁夷的画到黑格尔、康德、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庄子、钱锺书的书,他们编织着未来的梦想,通过书信交流思想,渴望听到最初的回音。
乡下少年的梦想是世界性的,身处大山、海边,却向往着高原、大漠。物质虽然匮乏,精神却十分充实。他们写诗,分享着各自的生命体验,诠释着“生活在别处”。年轻时的习作免不了抒情,略带伤感,又雄心勃勃,青春的笔触十分稚嫩,但却干净而真诚,作品都带有八十年代的性格。“星星的思想/开始与太阳媲美。”这是作者当时写下的诗句,后来他请年近九十的滕万林老师写成字幅,挂在雁荡青年旅舍的书厅。
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在乡下中学享受着年轻的孤独,时常坐在乡村学校前面的石子滩上读书,陪伴他的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宝藏。卢梭、洛克、孟德斯鸠、韦伯的思想照亮了他的生命,那时他二十岁。他在日记里写道:
“我和同时代的大多数年轻的灵魂一样,我和他们一同呼吸时代的空气,一同面对了时代的阳光和风雨,因而我们有着同样的困惑,同样的向往……”
也许就是独自坐在石子滩上,作者学会了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然对话。那些在雁荡黄昏时分思考过的问题,几十年来依旧萦绕在脑际。
03
何处是故乡?
作者的杂忆是关于故乡的,也是关于青春的杂忆。它记录了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春岁月。他后来成为了一个历史学者,然后又成为了一名童子师,尽管如今已经著作等身,他在天命之年仍套用王国维的话,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生。”中年的艰难坎坷丝毫没有消磨他的志气,这本书就是一个证明。他觉得他的事业才刚刚开始,他依然在路上,涌动着青春的激情。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长大后我们都会离开它,走向远方。但无论天涯海角,我们都将带着故乡的记忆。故乡的一草一木,在回忆中会变得亲切,仿佛我们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它们。这是两千年农耕时代的遗存,游子思乡的题材从《诗经》一直写到现代,人们读来依旧会感动万分。尽管多数的人都回不去故乡了,但故乡却成为了我们的永恒主题,时时让我们回望。
读这本杂忆,不由得会想起遥远西方的那个作家卡夫卡,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布拉格的居住地,但却从来没有故乡的概念,他说:“现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名符其实的,比如现在,人的根早已从土地里拔了出去,人们却在谈论故乡。”卡夫卡站在现代世界的门槛,最先感受到了现代人的异化,人类失去了根,无地彷徨。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面临这样的命运,实际上这一天已经来临。疯狂的物欲折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早已失去了古人那种细腻的感受力,甚至我们都不愿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活着。
就此而言,读读这本书或许是有益的。这是一部充满了感觉的回忆,作者的史学严谨没有影响他的文学品位,青春的记忆使他的文字变得充满诗意,他似乎又回到少年时代,将回忆写成了一首散文诗,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优雅的文字水平,结果逼得我这篇书评也变成了一篇抒情文字。
【景凯旋评《开门见山》:故乡、青春与时间的历史书写】当作者回顾故乡时,这不是在寻根,而是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他再次对时间产生了哲思,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数卑微的人们,来了又去了,最后都消失在物理的时间中,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而那些历千万年而不摧的崇山峻岭,却始终屹立在那里,向人类展示着永恒。人到中年,作者不再是青春年少,近年来他更频繁地回到故乡,回到他的石头世界,去感受山的呼吸,山的温度。我甚至觉得,当他写下这些回忆文字时,他似乎是在从历史时间跃向宇宙时间。
推荐阅读
- 散文《故乡的柿子树》杨利都
- 旅居海外艺术家眼中的故乡:“无论走多远,魂牵梦绕的是草原”
- 周恩来逝世45周年纪念封暨《周恩来与北影》图书在故乡淮安首发
- 故乡梦(组诗)|【新诗采撷】苏然 | a6806
- 致使香魂返故乡,红楼梦中最为悲惨的香菱结局如何
- 故乡与童年,诗人的精神原乡既属于过去,更属于当下
- 石俊荣乡土散文集《回不去的故乡》西安首发
- 文明锐评(127)|最是“好心”滋养人,此心安处是故乡
- 冬至诗会|小紫|李国清|魏瑞祥|刘效良
- 美国飞虎队后裔三代定居中国,说一口流利中文,称中国是第一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