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他把名字写进了上海的建筑,百年后,他给我们寄来了跨时空的“回信”( 二 )


百年前,他把名字写进了上海的建筑,百年后,他给我们寄来了跨时空的“回信”
文章插图
图说:陆紫沐作品
画家们说
百年前,他把名字写进了上海的建筑,百年后,他给我们寄来了跨时空的“回信”】以一幅《沐恩堂遥望国际饭店》参赛,并获得嘉奖的婗淑晶动情地说:“由于画画这个爱好,我很早就知道了您的经典作品如国际饭店、武康大楼、沐恩堂,3年前也曾来到故居速写。这几年上海不断开发历史风貌街区,越来越多关于您的作品资料被公布,每当新发现一个可爱的小房子铭牌上写着邬达克设计,会由衷欢喜道,‘哇!难怪这么有意思呀!’”
“我和邬达克的相遇出于偶然,但通过对邬达克建筑作品的艺术转换,我由衷敬佩这位西方大师的才情,也深深感受到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喜爱。”为婗淑晶们颁奖的油画家杜海军曾两度参与文化月艺术展,还两次参加邬达克纪念馆组织的邬达克故乡班斯卡等地的展览和采风活动,为本届文化月艺术展又创作了一批新作,他说:“正如当年的上海容纳了邬达克这位游子,今天的上海也包容了我这样一位新上海人。感谢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给了我一个与邬达克、与历史交流的平台,也给了我更多面向未来的底气。”
百年前,他把名字写进了上海的建筑,百年后,他给我们寄来了跨时空的“回信”
文章插图
图说:活动现场
“邬达克”说
“那是1918年吧,一个寒冷的冬天,我穿越西伯利亚荒芜的冰原,终于来到你们的城市,一座完全陌生的东方之城。如何谋生?如何回到家乡?那时的惶惑、那时的不安,至今想来仿佛就在眼前。” 邬达克这位百年前漂泊而来的异乡客,当年不可能预见到他的名字将永远和这片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把他的智慧、辛勤,也包括他的幸运,写进了一栋栋可阅读的建筑,留与今天的我们交流。
孙渝峰老师继续替邬达克念着他的回信:“是啊,我成功了,我的名字在今天的上海依然回响,我家乡的人们也在为我自豪。我不仅是一名建筑师,也是连接东西的纽带,一个文化交流的符号。我知道我是幸运的,我的幸运首先起源于我选择了上海。是的,上海,是你包容了我,提升了我,也成就了我。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个国度的人,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我是上海人!”
百年前,他把名字写进了上海的建筑,百年后,他给我们寄来了跨时空的“回信”
文章插图
图说:活动现场
“上海从历史中走来,我早已成为历史中的一员。”这个告别上海70余载的外国老人说,“我相信,明天的上海将更加美好。我将和你们一样,欢欣地迎接未来的到来。让鸽子捎回我给你们的信吧,记着,我永远是一名上海人。”(新民晚报首席采访人员 孙佳音)
采访人员手记丨感谢背后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关于画信和回信的朗读活动里,听到最多的词是“感谢”。
市民们说感谢,感谢邬达克,感谢他在上海竖起一座座砖石的纪念,“我们走近了你,了解了你,还从上海丰富的建筑遗产中汲取了营养,打开了视野,滋养了情怀。”
志愿者说感谢,感谢邬达克文化月,让他们在服务中感受美好,也提升自我。“这一届的主题是,‘在保护中守望,在传承中发展’,我们要把过往的智慧传递给未来。”
百年前,他把名字写进了上海的建筑,百年后,他给我们寄来了跨时空的“回信”
文章插图
图说:活动现场
画家们也说感谢,杜海军说,画邬达克建筑,画上海,也是他学习历史、了解上海的过程,“它让我深切感受到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不平凡的胸怀和气魄”。
邬达克纪念馆馆长,6年来始终致力于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研究和发展的刘素华依旧在说感谢,她说:“感恩有机会,让我的人生有一段可以为上海城市做些有意义事情的工作履历。”
我想,邬达克如果真的能听到这些写给他的信,能听到这一声声真切的感谢,他也会说感谢——要谢谢上海这座城市,曾经给了他那样宽广的舞台,让他挥洒、让他收获;也要谢谢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我们,懂建筑、爱建筑,以热忱也以胸怀,与这位建筑家在过去的100年里,对话、交流,惺惺相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