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国际贸易——还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真相

明朝永乐三年(西元1405 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宏伟壮观的朦艟大船百余艘、随行使者、水手、将士、翻译、工匠近三万人,从南京龙江港启程,经太仓出海,开启了史诗般的远航。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这样的远航进行了七次,史称“郑和下西洋”。
波澜壮阔的国际贸易——还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真相
文章插图
郑和宝船复原图
郑和下西洋是国际海航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之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欧洲航海家才开始出海,而他们的船队,无非几条小船(与郑和宝船相比)和几百人的规模,在郑和船队面前简直不值一提。郑和下西洋,宣扬了明朝的国威,向海外展现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促进了世界的交流,在政治、文化、外交上的伟大意义彪炳千秋、毋庸置疑!
波澜壮阔的国际贸易——还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真相
文章插图
郑和下西洋路线
波澜壮阔的国际贸易——还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真相】但是,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是典型的“赔钱赚吆喝”。明成祖为了宣扬国威、甚至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派遣郑和率领上万人到海外张扬,耗费巨大,掏空国库,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诸如“下西洋”之类的行动,并非明成祖首创。北宋时期,雍熙四年(西元987 年),宋太宗大举派海船出访东南亚各国(当然规模肯定没法和郑和下西洋同题并论),且高调采购列国货物,鼓励各国商队来华贸易,对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曾与琉球等国家展开过对外贸易。但当时倭寇猖獗、海盗横行,海上局面混乱,而中华大地刚经历了蒙元近百年的落后统治和元末的战乱,人力财力都严重匮乏,社会经济还处于恢复状态,因此当时的海外贸易规模十分有限。
历经明太祖数十年的励精图治(关于明太祖的功绩,欢迎阅读:《拨开迷雾,还原真实而伟大的明太祖朱元璋》 ),社会经济有效恢复。明成祖即位时,明王朝国力强盛,已经具备打开海外贸易市场的时机也已成熟。此时,高瞻远瞩的明成祖迅速下令重建了曾因倭寇侵扰而废弛的市舶司,建立了完备的海外贸易管理体系。准备就绪后,郑和为使臣,率领规模空前的船队穿梭于各国之间,固然有宣扬国威、展示华夏的实力的目的,但更重要的目的打着上面的旗号开展广泛的国际贸易。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还兼有一定的军事任务。陈祖义等人在马六甲的旧港附近当海盗,活动在日本、中国台湾、南海、印度洋等地,势力强大,郑和的随从马欢在《瀛涯胜览》对其形容是:“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使劫夺财物据”,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郑和船队根据明成祖的命令,剿灭了陈祖义,并顺便消灭了沿途的其它海盗,为轰轰烈烈的海上贸易铺平了道路。同时,在马六甲建立了一个贸易中转站,包括警卫设施、港口装卸设施、货物仓库、食宿供应点等。而第二次到第七次下西洋,军事任务大大减少,随船运送的货物更多,贸易规模更大了。
波澜壮阔的国际贸易——还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真相
文章插图
郑和
伴随着郑和下西洋所开辟的轰轰烈烈的海外贸易,中国的大批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诸国,海外各国的香料、珠宝等商品也以「朝贡」的名义源源不断进口到中国,极大促进了经济繁荣、推进了国际交流、丰富了百姓的生活。在规模庞大的贸易中,明朝政府作为唯一的销售商,利用商品差价赚得盆满钵满。例如,郑和在苏门答腊采购的胡椒价格每斤约为 0.01 两白银,而运回明朝后售价每斤约为 0.2 两白银,即便扣除运费,利润依旧十分可观;再例如,郑和下西洋时访问了暹罗首都大城,并带去了大量的印花布、瓷器和生产工具,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甚至派人深入到暹罗内地市镇,暹罗贵族皇室也常派民间货船随同返程使团船只向往中国,花巨资购买瓷器、铁器、漆器和各种手工业品,中国在这些贸易中的获得的利润的具体数额现在已不可考,但可想而知肯定非常可观。而且,由于质量优良,加之有明朝强大的国力做支撑,中国的丝绸、陶瓷等货物,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堪称硬通货,有船有货的郑和船队,当然也就牢牢握住了贸易主动权。郑和船队用中国货物交换海外贵金属,也成了常见现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