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校名师 讲中国史

中国的概念从何而来?秦汉制度对于现在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哪个时期被塑造的?外族政权统一中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或许大家都能说上个一二 , 脑袋里有些模糊的概念和答案 , 但并不能准确描述 。其实这些问题并非历史专业问题 , 而是一些人文基础问题 。近些年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冲突 , 常常让我们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产生怀疑和动摇 , 其实在根上也影响着我们自我认同的自信 。而这种低自信往往来自我们对于本国历史文化了解的匮乏 , 很难在匮乏的知识中找到肯定的来源与支撑的信念 。
听名校名师 讲中国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新雅中国史八讲》甘阳 侯旭东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开设的一门3学分的本科生通识课“阅读中国文明” , 希望以大学为根基 , 向广大学子普及我国的历史基础知识 , 让学生们在未来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面对挑战 。这门课程的一部分就是由孙庆伟、侯旭东、阎步克、张国刚、邓小南、姚大力、刘志伟、杨念群 , 八位中国史专家从中国历史不同时期的文明创造讲起 , 为学生们开展全景式的中国文明阅读欣赏 。而今这八位专家的课程 , 被集结成《新雅中国史八讲》一书 , 希望将此次通力合作的珍贵内容向更多的学子、读者们传播 。
在本书的序中 , 主编甘阳就说道 , 他自2017年全职任新雅书院院长后 , 就常和历史系教授侯旭东筹划着这门课程 。这说来容易却颇有难度 , 现在的学生对历史大多不感兴趣 , 而历史又需要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作为基底 , 所以这门通识课该如何开确实有些困难 。不过 , 在阅读本书期间我们不难发现 , 主创人员对于其中的内容设置还是比较用心的 。首先 , 虽然书中各位老师讲的内容是按照时代划分的 , 但绝对不是断代史 , 而是基于通史的标准而讲究这一历史时代的特殊性对于后世的影响 。再来 , 就是地域不仅限于中国 , 很多的横向讨论跨越国界 , 使中国的历史放在全球化的观念下进行理解 , 尤其对于外国作者写的中国史研究更是多加侧目 , 通过世界看中国 。这两点重要因素也让书中的内容 , 既通俗易懂 , 又以今人关心的角度切入历史的演变过程中 , 甚至一些问题太过于平常我们都从未留意 。
从小问题着手 , 从冷僻的角度去看中国史的发展 , 以小容大 , 是这本书的显著特征 。在第二讲“奠基时代:秦汉”中 , 就有这样一个小问题“制造‘农民’:帝国的舞台谁来撑” , 农民是制造出来的?或许很多读者从未想过 , 都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便是农耕大国 , 尤其是与游牧民族的常年战争更是加深了我们农耕为本的印象 , 这往往让我们下意识地认为农民的出现没有什么可值得探讨的 , 农耕民族的基础不就是农民吗?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问题?但在书中这一讲中 , 侯旭东教授为我们提出了疑问 , 并引领我们思考这个问题 。
在秦汉大一统制度下 , 国家通过律令与官僚统治国家 , 而国家的管理基础就是把百姓改造成农民 。农民既是生产者 , 也是劳役赋税的提供者 , 它们支撑着大一统帝国的舞台 。在侯旭东教授看来 , 虽然农民很早就出现了 , 但把臣民主体改造成农民实际上是战国时期才普遍开始的进程 。这个进程和当时持续的战争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 在那个时代 , 百姓可以选择的生计类型很多 , 并非只有种地一种 。古代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 而且地广人稀 , 在战国时期北京一带竟然也是资源丰富 。《战国策·燕策》中就记载着苏秦将北京地区比作“天府” , 虽说是奉承的话 , 但也是有事实根据的 。现在把北京比作天府之国别人还以为你在说笑话 , 当时北京这种天寒地冻的地方尚且如此 , 可见当时中国资源之丰富 。在这种情况下 , 百姓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生存方式 , 不耕种也不怎么愁粮食 , 因此让他们踏踏实实守着一亩三分地耕种一辈子 , 显然不现实 , 唯有靠国家强制才能达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