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曾经风靡一时的于丹,为何会突然间就销声匿迹了?

打开百度搜索“于丹”,映入眼帘的多达几十个头衔,有行政职务、学术兼职、社会兼职等等,于丹,显然已经不只是一名学者,更是一名极有社会影响力的文人。
十多年前,曾经风靡一时的于丹,为何会突然间就销声匿迹了?
文章插图
一、《论语》带红了她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但是不得不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忽视,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忙碌着发展经济,学习各种外语,传统文化又一次长久的被冷藏。
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之后,人们在疲惫的奔波之后,经历了各种坎坷才突然醒悟过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意义深远,多读还能涤荡心灵,让在动荡浮躁的年代多了一丝从容平淡,于是,《百家讲坛》应运而生。
而于丹,就是借助这个平台让观众们发现了她,于丹将《论语》带进了人们的视野,她从女性角度出发,更加细腻的分析孔子的大道,她能从自己成长的历程去感悟《论语》,总结出来的道理意境更加能让人们理解和接受。
比如,在她的感悟中认为一个女性的成长和父亲最为关键,因为她自己从小就接受父亲深沉、稳重的爱指引,并且她的父亲也特别爱读《论语》,长大后的于丹,从这字里行间中才懂得,父亲的许多道理就是来自《论语》。
他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温暖、平和的生活态度,他不会用强硬的态度去表明自己的想法,更不会强迫他人去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才是真正的贤者。他将自己丰富人生阅历所领悟出来的道理,用如沐春风的方式带给后人。
十多年前,曾经风靡一时的于丹,为何会突然间就销声匿迹了?】所以,于丹的每一场演讲都吸引许多人前来聆听,很多人都愿意接受她温和的解说,在悦耳动听的声音中去感悟千年前孔夫子的感悟,别有一番风味。
2006年,是于丹最火的一年,她可以算得上是第一代网红,当时的于丹就如同现在的巨星,走到哪里都会有人争先恐后的和她合影,她也连续不断的接受各个单位的邀请,举办了千余场的讲座。
二、一步错步步错
其实很多事情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因为在于丹开讲的时候,深入研究《论语》的人并不多,大家过于浮躁,有人提出学习传统文化,让许多想去了解古文化的人一时间摸不到捷径。
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将这些古文用直白的现代语言讲解出来,岂不是省去很多麻烦?这也是于丹会火的原因,因为她去讲了,而且在当时看来讲得还很不错。
但是大家当时都忽略了一点,于丹一开始就告诉大家,这是她自己的一些感悟!她自己的随感,虽然听起来有趣生动,但是往往偏离了真正的含义。
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习古文的时候,都会发现很多字眼在古时候都有许多读音,也有不同的解释,同样一个字放在不同的句子里面,解答出来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
于丹第一次出现重大失误,就是因为古文的多音多义。《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中有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到现在还有很多男人喜欢挂在嘴边,甚至还会去赞扬孔老夫子圣明,那么早就悟出来的真理,女人和小孩确实都很难养啊。
这个论断一出,被很多文人喷饭,因为整个句子连起来读,稍微有点古文底子的人都会知道,孔夫子绝对不是在感叹男女之情风花雪月。如果真的是讲述女人和小孩,那么为何会“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呢?
这句话其实真的是含义是这样的:在古文中,“女”同“汝”,是你,你们的意思;子也是一个昵称;“养”,并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抚养、养活,而是教化、感化的意思。
结合上下文,其实这只是孔夫子生气之下说的一句话:你们这些臭小子,和那些顽皮的小孩子一样,怎么讲都讲不听,我说的话你们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真的是气死我了。
因为这个巨大漏洞的出现,让很多人开始怀疑于丹的真实文化水平,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真的没想到,被人们追捧的于丹其实在学术上漏洞百出,很多所谓的讲解牵强附会,没有尊重原文,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给广大观众,这样的结论引起了公愤,最终让人们开始炮轰于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