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宗师一部经典,他的书亿万中国人都读过!

纪念吕叔湘先生
一位宗师一部经典,他的书亿万中国人都读过!
文章插图
2020年12月24日,是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吕叔湘诞辰116周年。说起吕叔湘,年轻人大概一脸茫然,但是他的书亿万中国人甚至好多外国人都曾读过。吕叔湘先生曾主编了《现代汉语词典》,至今已经修订再版7次,并将会继续出版。吕叔湘是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出版多部语言学著作,为中国语言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位宗师一部经典,他的书亿万中国人都读过!】成天跟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让人觉得“语言无味”。而一代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最大的特点是,一辈子追求直白,文章中少有学究气和晦涩难懂之气,今天我们一起看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漫话》,此书精选了吕叔湘先生关于语言学、语言文化现象、语言的演变和翻译等方面的内容,用浅显的文字阐发语言、文字的应用知识,分析语言文化现象,反映语文的社会功用。对中小学生来说,是语文学习的入门读物;对文学语言学的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了解学科的门径,今天我们看“文言与白话”...
一位宗师一部经典,他的书亿万中国人都读过!
文章插图
文言和白话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要明白这个问题,必得略述中国语文的历史;而寻根究底,恐怕还得先从语言和文字的性质讨论起。
“语言”是什么?是人类用来表情达意的声音符号系统。“文字”呢?“文字”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文字学”一词里的“文字”,也就是许慎的书名《说文解字》里的“文字”,是一个个单字,这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对象。用来和“语言”对举的“文字”是朱子所说“看文字当如猛将用兵”的“文字”,是连缀成文的字。这样意义的“文字”可称为表情达意的形象符号系统。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呢?文字的起源大致和语言无关,图像可以示意,如美洲土人的表意画是很好的例子;这样的文字,如果可以称为文字,可说是一种独立的形象符号系统。古代埃及和中国的象形字是这种系统的残留物;公路旁边用三曲的线表示弯道,指路标上用一只手或一个箭头表示“由此去”,汽车上漆一个红色的十字表示是救护车,这些是现代还在应用的表意符号。
一位宗师一部经典,他的书亿万中国人都读过!
文章插图
埃及象形字
声音符号和形象符号比较,有两点较胜。一、使用较快。画一个人的形象多慢,说一个“人”字多快!(又如说“千军万马”,那得画多少时?)二、人类的情意越过越繁复,形象符号不能胜任,只有变化无穷的声音符号才可以勉强对付,例如“人来”、“人去”还可以画,“物在人亡”怎么画呢?“人之初”也许还可以画,“性本善”就毫无办法了。可是形象符号也有一个优点,相当永久性。因此形象符号并没有完全被摒弃;但是终于丧失了独立性,被声音符号系统吸收过去做附属品或代用品;文字成为语言为特种用途——传远方,遗后世——而采取的形式。到了这个时候,形象符号(文字)不再能够直接和意念发生联系,必须透过声音才能引发意义。
这个道理,在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洋人看来,本是再明显不过的。他们写字所用的那些字母,最初虽然也是象形的,但传到现在的欧洲民族手里,一开头就只代表声音。但是中国社会里头一向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文字和语言是不相统属、并驾齐驱的两个系统。其实稍微思索一下就知道不确。
一位宗师一部经典,他的书亿万中国人都读过!
文章插图
中国甲骨文象形字
论中国字的起源,象形、指事、会意之类原是和声音无关,是上文所说独立的形象符号。但是我们不可把起源和现状混为一谈。看了这个形象,也许知道它代表一个什么东西,写成“日”之后,怎么能知道它是太阳而不是窗户格子(甚至一条肥皂),假如不同时知道它的声音?我们的眼睛看见“太阳”这两个点划撇捺的集团,我们的脑筋里头立刻把它翻译成tàiyáng这一串声音,然后引起了关于一个天上的红的圆的光芒四射的物件的意念;要是读文言,看见“日”字就先翻成rì再翻成tàiyáng。因为经过长期的训练,这种翻译很快地做了,如果不是有意加以反省,竟不觉得有这回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