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们一定对古琴不会陌生。它作为中国传统拨弦乐器之一,在《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中均有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属于八音中的丝。
文章插图
历史悠久
古琴的历史悠久到什么程度呢?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西周时代,它就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受大众喜爱的乐器了。许多典籍都有提到古琴。譬如在《诗三百》中,就有众多提到古琴的篇目: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周南·关雎》)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小雅·鹿鸣》)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小雅·常棣》)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小雅·鼓钟》)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小雅·甫田》)
“椅桐梓漆,爰伐琴桑”(《鄘风·定之方中》)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风·女曰鸡鸣》)
……
从这些充满了烟火气息的文字可以看出来,这种乐器是与当时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息息相关的。
文章插图
2016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了周朝曾国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这是考古发现的最早古琴,也就是春秋早期。
琴与诗
说起弹古琴,我们就来读一读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中之仙李白曾作的诗,《听蜀僧俊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中“为我一挥手”一句,就是指琴家那飒爽的弹琴动作了,可见演奏是十分干净利落的。“如听万壑松”,则用夸张豪迈的想象展开比喻,将琴音比作了山谷中万千松林发出的飒飒声响。写琴之余音“遗响人霜钟”,即,琴的余音引领了寺院的钟与之共鸣,似乎在相互应和。听蜀僧俊弹琴,听者甚至“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文章插图
我们老说“琴棋书画”,的确,古琴就是文人墨客文化身份的重要代表之一。不管是古琴还是古琴音乐,古往今来,它们都在陶冶人的身心上发挥了极大作用。纵观诸多文人诗,都留下了古琴的痕迹(即,“古琴”是文人诗的重要意象之一)。
琴文化深深地根植、浸透、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里。在今天,尽管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但可喜的是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古琴。我们希望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声音中找到灵魂栖所。
文章插图
琴如此,诗也是如此,传统文化的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现在,曾任央视“诗词大会”总顾问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振振老师,自《全唐诗》摘选了数篇咏物抒怀、描绘四季山水风物的诗,汇编成了一本以“琴诗和鸣”为主题的2020年日历。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搜“伯鸿读书会”小程序购买
这本《唐诗之美日历》(2020·琴诗和鸣),由中华书局出品,以十二月令为序,搭配对应时令的花信,收录唐诗180余首,历代传世画作180余幅,同时收录切合时令的《春晓吟》、《杏花天》等十二首古琴名曲以点题,曲子则由著名古琴家丁承运演奏。
【古琴与唐诗,大师联手能产生什么化学反应?】“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音乐与诗歌,都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在21世纪读古诗、听古曲、赏古画,我们依旧可以领会到传统经典的生命力:它是恒久不衰的。
推荐阅读
- “看破”最好的方法是印光大师把“死”字贴在额头上
- 这些会画画的导演都是视觉掌控大师
- 常香玉是如何成为大师的?青春版豫剧现代戏《常香玉》告诉你
- 《唐诗三百首》谁的诗最多?王维第二,李白屈居第三,谁是第一?
- 国学女大师蒙曼,实力到底怎样一首幼儿园的古诗让其打回原形
- 惟见君行久,新年非故年
- 全国书画大师班缘何频频选中这个“乡村美术馆”
- 心中有阳光无处不天堂——当代艺术大师黄建南绘画艺术回顾
- 时隔这么多年,你知道圆明园是哪位大师设计的吗?
- 凡尔赛大师郑渊洁,原来也是老二次元,晒出自己与初音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