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圆明园“考古工作站”:首次修复琉璃构件,还原“五彩缤纷”的西洋楼
日前,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工作。本期将首次对西洋楼遗址出土的5件西洋纹饰琉璃构件进行修复,再现盛时西洋楼多彩的园林景观,颠覆大众对西洋楼目前灰色石刻的印象。
文章插图
图说:圆明园考古工作站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潘子璇 摄
位于圆明园北部的同乐园的一个四合院里,几名身穿白大褂的文物修复师正在进行文物修复。在文物拼接工作台上,上百片青花文物碎片铺满了整整一张桌子。找拼、清洗、拼对、粘接、补配、抛磨、作色、上釉......从早上8点晨光熹微到下午5点天色入暮,在这处静谧的院落,文物修复师们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比对,一遍遍尝试,将文物还原到最初的模样。
这里就是圆明园的考古工作站。“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工作便在这里展开。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批的珍贵文物惨遭劫掠焚毁。“修复1860”因此得名。去年5月,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将圆明园数年来出土的10万余枚瓷器碎片重新拼接起来,化腐朽为神奇。“修复1860”第一期完成了青花缠枝莲瓷绣墩、康熙团龙纹瓷碗等6件瓷器的修复工作,第二期完成雍正青花碗、“地天母”佛像等11件文物的修复工作。两期工作历时97天,17件珍贵的文物修复完好如初。
文章插图
图说:文物修复师在修复文物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潘子璇 摄
“修复1860”第三期主要围绕西洋楼的琉璃构件展开。圆明园文物考古科科长陈辉介绍,西洋楼是一组欧式园林建筑,同时也是中西合璧的艺术杰作。其中镶嵌于建筑外部的琉璃是西洋楼中最耀眼的中国元素。流光溢彩的琉璃与西洋楼浅色大理石建筑交相辉映,完美地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1873年,圆明园遭劫掠13年后,德国摄影爱好者奥尔默进入圆明园,用镜头记录了这里的影像。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和拍摄日记,让人仿佛进入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
“在大多数人眼里,西洋楼的主基调是素色的,历史照片也大多是黑白色,但真实的西洋楼其实五彩缤纷,我们通过修复这些琉璃构件,向观众展示西洋楼最美好的一面。同时,修复西洋纹饰琉璃构件将有助于推动西洋楼区域相关研究。”陈辉说。
在考古工作站里,一位头发斑白的文物修复师傅穿行在文物碎片中,不厌其烦地指导年轻的修复师们,他凭借多年练就的一双慧眼,能快速判断碎瓷片原来的器形,不仅如此,他对待文物修复工作也是很“较真”,他告诉采访人员,“修复文物每一道工序都得小心谨慎,每一步都马虎不得,要遵循真实性、最小干预、可逆性、可辨识性和安全耐久性的原则,往往一件文物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修复完成。”
文章插图
图说:王勉向采访人员讲解“修复1860”三期的琉璃构件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潘子璇 摄
【探访圆明园“考古工作站”:首次修复琉璃构件,还原“五彩缤纷”的西洋楼】这位老师傅在业内鼎鼎大名,他就是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原所长王勉,在文物医院,年近八十的他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他的工作桌上铺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光自制的刻刀就有十多把。“静心”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采访人员看到,待修复的西洋楼琉璃构件图案复杂、缺失范围大、拼接难度大,对修复工作是一次巨大挑战。王勉介绍,现在对于琉璃构件的修复大部分都采用回炉复烧的方式,但有一个问题,就是虽然可以烧出结实的新构件,但是琉璃本身的颜色也会被同时烧掉。我们这次将挑战全新领域,首次尝试对琉璃构件进行修复,根据初步方案,琉璃构件的修复过程跟瓷器相似,清理、粘接、补配、找平、做色、绘纹饰、上釉……一系列步骤顺利完成,才能还原琉璃构件的原始风貌。
推荐阅读
- 时隔这么多年,你知道圆明园是哪位大师设计的吗?
- 火烧圆明园:传统天下观崩塌的人间投影
- 乾隆|六岁过继给允礼的圆明园阿哥,做了三件事,惹怒了乾隆抑郁而终
- 圆明园考古发掘:在废墟下发现5万件文物,其中一件让专家很激动
- 圆明园已被毁150年,专家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了5万多件文物
- 文物收藏|“圆明园”被毁前老照片被曝光:老外拍下珍贵历史瞬间,令人心酸
-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修复时,发现50000多件珍贵文物
- 为何不重修圆明园?其耗资无法估算,现遗址价值更具历史意义
- 木塔|探访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密码”
- 圆明园最“古怪”的画,放大10倍,画中细节让后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