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除了能让人get到帝王的滔天权力外,还能从里面得到哪些信息呢?现代媒体传播和娱乐方式的多种多样,造成了大家对于历史的理解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影视作品和各种网络上的碎片知识信息,对于古代帝王权力的理解似乎也都是从这些渠道得来。多年来,为了推进剧情和凸显帝王权力时常常会出现的那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除了能让人get到帝王的滔天权力外,还能从里面得到些什么信息呢?这句话到底出自于哪里?这句话源自于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汉武帝登基初期,窦太皇太后仍旧不愿放手朝政,她信奉黄老之学,独爱道家。景帝时期就强迫景帝用道家学说治国,而年轻的武帝想要集权,想要把朝政真正地把持在自己的手里。这时有个人出现了,董仲舒从先圣孔孟的儒家学说中提炼转化出一个理论——“三纲五常”。
文章插图
“纲”是什么意思?表率的意思。“君为臣纲”要表达的是,作为君主,要做臣子的表率。臣子为君王分忧,君王为臣子着想,这是君臣之间的义。所以在“君臣纲”刚问世的时候,其实意味着的皇帝权力并没有我们现在印象中的那么强。孔子曾经明确地说过“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儒家一脉在君臣关系上的认知,一开始是比较接近现代社会的老板和员工的,如果君不遵循“道”的话,就可以跟这个君说拜拜。这种思维模式,其实是跟春秋战国时国家并不统一有关的,当时各种学说如百花绽放,百家齐鸣,孔子、孟子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都曾经在各国君王面前阐述自己的学说,可以说是工作机会相当多了,对于君臣关系有这样的总结也不奇怪。那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的原话到底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据检索,各种正史以及儒家典籍中并没有这句话,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明清两朝的小说话本里。
文章插图
四大名著中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台词:八戒道:“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那么,明朝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整体的社会风潮变成了这个样子呢?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概念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里面的价值观通常是与当时的价值观统一的。让我们回顾一下明朝的诞生。明朝是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而成立的,而朱元璋这个人,跟历史上大多数军队领导人都不一样,他是一个真正的底层民众。小时候放牛,当和尚,当乞丐,为了生存,在少数民族政权下讨口饭吃,什么低贱的事都做过了。他的命运似乎与那个时代里煎熬着的大多数人的命运都一样。直到他参加起义军以后,才真正摸到了改变命运的门槛。起义军中多年的滚摸爬打,朱元璋形成了对这个世界权力法则的认知。军队里讲的是军令如山,军人的性命其实大部分是捏在军队长官手里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将在军中学到的东西,移植到了国家管理上来。他在位期间,废掉了丞相和行中书省,设置了三司,分别掌管军事、民政、司法。将权力分给六部,而六部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之前做皇帝可能只需要跟丞相讨论大一点的事情,而到了明朝改制之后,皇帝可能大事小情都得掺和一脚。虽然更累,但皇帝做得也更安心了,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然不怕有人遮掩自己耳目。在这样的制度下,皇帝对于臣子的要求,已经不再只有能力和忠诚了。在这两项硬指标之下,还需要有一个隐性的指标:服从。而在这样的朝堂风气下,只有足够服从的臣子才可以真正在皇帝的手底下过上还不错的生活。朱元璋本人对于这种风气并不觉得有问题,甚至还会在读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时大怒,并将孟子第一次移出了文庙供奉。还将《孟子》一书中自己觉得不对的话全部删除,市场上只有经过皇帝筛选的《孟子节文》流通。控制人的人身自由不算什么,控制人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将人掌握在手中。从此后,天下的读书人再不准有儒家传统的“民贵君轻”想法。君权至高无上,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导向。这种思想到底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明朝以后,君臣关系相比唐宋时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唐朝时的皇帝们,其实更偏向于给臣子更大的话语权,从唐朝时李世民与魏征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例子,可以看出,那时的君臣之间虽有地位差距,但从思想上来说是平等的,君臣之间可以平等交流,甚至臣子可以斥责君王。到了宋朝时,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在君臣关系上,却是自古以来少有的和谐。宋朝的臣子多是科考出身,儒生讲究气节,臣子不畏皇权谏言更是可以引为妙谈的事迹。另外,宋朝规定“刑不上士大夫”,士大夫可不受肉刑,并不是说,士大夫可以随意犯罪,这是对学者们的人格和自尊的尊重。宋朝的官员是史上少有的高收入官员群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部分官员贪污案件的发生。而到了明朝,因为开国皇帝对于君权的大力强调,臣子们的待遇一降再降。明朝臣子的俸禄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低的,朱元璋作为一个真正的底层出来的皇帝,他对于金钱的概念自然是与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君主不同的,所以只给臣子们足以糊口温饱的银钱,但这也导致了贪污横行。真正的清官,如同海瑞这样的,就算官至正四品,也仅仅只能够全家吃饭,甚至有时候还要忍饥挨饿,衣服更是穿不起,到处是补丁。不仅是在金钱上的慢待,在朝堂上,一个臣子再也没有尊严之说。若在朝堂上,稍有触怒龙颜,即刻拖下去交由锦衣卫执杖,打屁股。可能几年下来,朝堂边上站着的锦衣卫就能打遍朝中所有大人的屁股。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清高了一千多年的儒生们,从此斯文扫地,慢慢地忍耐、接受,并习以为常。朱元璋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体系,皇帝必须事必躬亲,方能正常运转,这除对帝王的体力有超出常人的要求外,还必须要兢兢业业,热爱本职工作。但事实上,明朝除朱元璋等不多的几位皇帝外,老朱家的后代一代不如一代,消极怠工甚至几十年不上朝、不理朝政的皇帝屡见不鲜。
推荐阅读
- 《史记》中揭露人性本质的10句话,不得不服!
- 科举考试冒名顶替?杖刑、充军、连坐、终生不得考试——你还敢吗
- “不死药”是否真存在?《山海经》确有记载,专家:简直荒谬绝伦
- 三本看完舍不得删除的小说,看书名不想点进去,看了三章就真香
- 那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设计,一个比一个奇葩!
- 《红楼梦》里金玉良缘只是薛家一个不得已的谎言
- 张无忌为何没有称帝,还退出了明教犯了错,不得不走!
- 这件事情让鲁智深非常生气,恨不得自己去手刃林冲的仇人!
- 封神榜:怪不得女娲的原型是人面蛇身,看她心肠有多歹毒?
- 五行山有重兵把守任何人不得进入,送桃小孩为何可以?看他拿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