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洼淀文化开花结果留记忆


让洼淀文化开花结果留记忆
文章插图
廊坊日报讯据考证,文安县在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以洪水冲击而成的文安潭而得名。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安人依靠大清河,创造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洼淀文化。
2000平方米馆藏
谱写水韵史
大清河西起太行,东入渤海,横贯文安县全境,流程63.7公里。大清河是文安的母亲河,文安的历史就是由大清河与文安洼组成的一部悲怆、辉煌的水韵史。
文安为古黄河流域,是大清河流域文安洼的中心,自古就有“北国江南”美誉。有记载的清代关于大清河治水的皇帝敕书及包括曾国藩、李鸿章等朝廷大员奏折不下几十篇,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多次视察水情,留下御制碑、行宫、淀神祠等十几处与水有关的遗迹和许多逸闻轶事,留下记述大清河、文安洼的诗文几十篇。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们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无不带有浓郁的洼淀特色。打渔、织网、编席、使船、物产、饮食、方言都与水息息相关。这里的冰床冬网,抢排猎雁,旱买牛,涝作船,蒲衣苇笠地梨餐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受到大清河的经验教化。文安古八景中的万柳金堤、文潭灏影、九川雪浪、苏公胜迹、胜水荷香多与大清河和文安洼相关,是一组组鲜活的水景画面。
人才辈出
诠释人杰地灵
自古至今,在文安这片土地上,出现了数不清的名人及印迹,有汉代为祈雨自焚的文安县令赵夔,北魏、西魏吏部尚书周惠达,宋徽宗的大观碑,唐边塞诗人、文安县尉王之涣,宋文安主簿苏洵,多次来文安探族省亲的纪晓岚,四次来文安的乾隆皇帝,清代治水专家、旷世奇才陈仪,在广陵书院做校长的两代帝师翁同龢,八卦掌一代宗师董海川,朱派西河大鼓创始人朱大官等。
文安洼里留下了宋辽时期的古战场,传颂着很多杨家将传说。
在上世纪20年代,大清河畔的左各庄建起廊坊区域内第一个中共特别支部。在大清河上,县大队多次打日寇包运船,缴获大量日军物资,为抗战所用;在东淀苇塘里,驻扎着冀中十分区首脑机关,是冀中抗战的主要根据地;在文安洼深处,打响过敌我伤亡“20:1”的姜庄子斧头战……这些红色记忆成为洼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渔猎馆
留住历史文脉
2019年7月,洼淀民俗文化馆落地开馆,大清河沿岸苏桥古镇浸润在洼淀文化之中,并在2019年文安县首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大放光彩,彰显出文安的洼淀旅游特色。
为传承洼淀文化,2020年,通过整体升级,洼淀民俗文化馆改造为“大清河人文纪念馆”,在2020年度的廊坊市第五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期间全面开放。
纪念馆总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镇志馆、苏洵纪念馆、红色足迹与知青记忆馆、民俗生活馆、洼淀农耕馆、老行当馆、洼淀渔猎馆七个大板块完美呈现洼淀文化。
展出形式采用博物馆的展台、展柜模式,采取展台、实物、文字说明、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配以灯光效果,对1000多平方米的展面,100多组台、柜,通过300余块展板,充入30000多文字介绍、200余幅图片,陈列了200多个类别,1200余件套的老旧实物,全方位展示洼淀文化。
苏桥镇志馆和苏洵纪念馆是新增展馆,展示了苏桥古镇的历史脉络和多项“非遗”文化,记录下苏洵的为学为官历程、主要文学作品、事迹及三苏文化对洼淀文化的影响。
红色足迹馆全面展现了廊坊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左各庄特支的活动历程及对本区域早期革命的影响。除了抗战时期抗日武装的衣物、武器及其他用品,连缴获的日军军用物资、武器、有侵略罪证的印刷品均有展示,再现烽火年代的壮烈场面。
知青馆保存有上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用品、劳动工具、学习书籍、来往信件和照片等。洼淀生活、农耕、渔猎、老行当馆均以实物为依托,展出具有鲜明洼淀特色经营器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