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宋庆龄去世前多次致信三妹,只有一次回复:信已收到,至死未再见

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 , 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科林伍德(英)
我们日复一日地写下自身的命运 , 因为我们的所为毫不留情地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相信这就是人生的最高逻辑和法则 。
或许正如三妹所言 , 人生一途 , 不同路口注定着不同命运 , 而命运亦是毫不留情的决定一切 。曾相伴同行的走散于某个岔路 , 又各自遇见下一程的路人 , 路过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景 , 走向不同的结局 。难道真的是命运使然?
宋家三姐妹之中 , 大姐较早赴美留学 , 因而尤以宋庆龄与其三妹之间更为要好 。因此 , 在宋庆龄决定赴美留学之初 , 三妹便闹着一定要随二姐一同赴美 。
孙中山|宋庆龄去世前多次致信三妹,只有一次回复:信已收到,至死未再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妹出生之时 , 宋家已是上海有名的富裕之家 , 因此自幼娇生惯养之下也就养成了三妹较为任性的性子 。所以经过三番五次的争取之后 , 父母也就答应了她一并赴美的请求 。
诚如一个家庭之间 , 对于年龄较小的都会尤为宠爱 , 因此无论宋庆龄抑或其他家庭成员对于三妹都是照顾有加 。而她们亦如同普通家庭一般 , 有一对敬重的父母 , 相对快乐无忧的童年 , 彼此之间互相依偎关爱 。
赴美留学期间 , 宋庆龄先行在一所私立学校学习英语 , 而后就读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至于三妹因年龄尚小的缘故在其他地方就读一段时间之后 , 亦来到了威斯里安女子学院与二姐作伴 , 彼时三妹并不属于这个学校 , 俨然在三年的时间里作为“自由旁听生”的身份待在二姐身边 。
孙中山|宋庆龄去世前多次致信三妹,只有一次回复:信已收到,至死未再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12年 , 三妹正式入学成为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一名学生 , 仅一年之后 , 即1913年 , 宋庆龄成功获得文学士学位 , 因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以及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 , 她毅然决定返回中国 。
同年三妹因二姐已经离开便转到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学院学习 , 只因此地距离他的兄长宋子文较近 。虽两姊妹相继离校 , 但是对于她们二人之间大相径庭的性格依旧给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
不难看出 , 在这一时期的三妹 , 尚且作为家中最小的花蕾 , 习惯于依偎在哥哥姐姐的身旁 , 同时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亦是皆为融洽 , 亲密无比 。或许任谁都难以想象 , 如这般和睦的姊妹会在未来因为不同的政治思想以及立场背道而驰 , 老死不相往来 。
二、青年时代:背道而驰的人生路
宋庆龄归国途中先行去了日本 , 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 , 随后原本担任孙中山秘书的大姐因为结婚的缘故介绍宋庆龄前往接替工作 。
由此 , 宋庆龄便开始了与孙中山之间的爱情以及共同的革命事业 。而后又不顾家人反对 , 设法离开上海返回日本 , 与孙中山举行婚礼 , 共同承担着流亡的艰辛 。此处足以看出 , 宋庆龄淡泊名利、一心谋求革命的坚定 。
孙中山|宋庆龄去世前多次致信三妹,只有一次回复:信已收到,至死未再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而反观三妹 , 直到1917年夏季方才结束了在美国的十年生活返回上海 。她想要参加工作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 , 以至于直到1918年父亲宋耀如病逝之后 , 方才在宋庆龄的介绍之下 , 进入基督教女青年会成为一名英语教师 。
亦正是随着父亲的去世 , 三姐妹就此各奔东西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宋庆龄随着孙中山致力于革命事业四下奔波 。大姐随其丈夫离去 , 只留下三妹与其母亲居住上海 。
后来在一次由其大哥所组织的聚会上 , 三妹与蒋结识 。由此之后 , 蒋开始了对于三妹的追求 , 最后在蒋的努力与迁就 , 加上的大姐的游说之下 , 三妹与将蒋结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