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今天的话题先从洪秀全墓说起。
从严格意义上说,洪秀全墓并不能称之为墓。
《曾国藩全集?奏稿》记:1864年7月30日,湘军将领熊登武根据所掳原天朝宫殿宫女黄氏的指引,将洪秀全尸身掘出,命人抬呈曾国藩兄弟等人验看。洪秀全“头秃无发,须尚全存,已间白矣。左股右膀肉犹未脱”。验毕,曾国藩命人“戮尸,举烈火而焚之”。
曾任两江总督的周馥撰有《周悫慎公自著年谱》,里面也记,1864年11月,其随江苏巡抚李鸿章到南京监临江南乡试,曾到天朝宫殿遗址:“后园有小石山,山有洞。军人告余云:洪秀全尸用红绸裹藏洞中,湘将李臣典取尸焚灰,和以火药入炮轰散矣。”
而《稀见清世史料并考释》中,有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写的亲笔自述,里面多次明确强调其父老天王洪秀全“死毕,是遣女官来葬的。葬在新天门外御林苑东边山上。”“老天王死毕,埋在新天门外御林苑东方岭上,不用棺木,是使女官葬的。”“尸身未用棺椁,以随身黄服葬于宫内御林苑山上。”
……
综合以上信息,即洪秀全死后,未用棺椁,只是简单地用红绸包裹,草草埋在地下了事。
洪秀全为什么要这么干,他好歹也是政权首领,难道死后连一副象样的棺材也买不到,连一座粗陋的墓碑也安置不起吗?
当然不是。
而是洪秀全自己根据基督教义作出的规定:信徒安葬只用一张布裹身,不用棺木,不随葬物品。
【少年在荒山游玩, 被破石碑上的一怪字吸引, 上报专家, 专家乐坏了】
文章插图
这也是迄今为止,太平天国名人墓葬特别罕见的主要原因。
但是,1953年,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在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一座重要的太平天国墓葬。
这个十三岁的少年姓贺,名乐龄,1953年这年,他刚刚从南京师范学院附小毕业,走入了南师附中校园。
南师附中校园在南京挹江门区,校园西面是一个名叫穆寡妇山的山坡。
这年十月的一个下午,贺乐龄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穆寡妇山上去玩耍。
那时,连城西干道还没有开辟,到处杂草丛生。
玩耍中,贺乐龄无意看到了草丛中的一块青石碑。
这块青石碑有一半埋在土里,另一半斜躺在外面。
特别要补充说明的是,贺乐龄的父亲就是当时的著名学者、考古专家贺昌群。
受父亲的影响,贺乐龄对古物养成了一种寻源探究竟的习惯,他拨开杂草,抹去碑上
的青苔,看到了几行阴刻的楷书字体。
这些字体中,最震骇到贺乐龄的是一个“囯”字。
这个字,如果是现在的人看到,肯定不以为然,百分之九十九认为,这个字根本就是个被风雨侵蚀去了一个点的“国”字,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我国正式实施推行简化字的时间是1956年11月,这之前,“国”字是繁体写法“國”。
所以,在这荒野突然看到这个“囯”字,贺乐龄很是惊奇。
他记得,两年前,在纪念太平夭国革命一百周年时,在学校组织参观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革命史料展览中,他见过这个“国”字。
当时,小学的班主任杨玲君老师反复讲过,“囯”字是太平天国独特的文字,口里面的王,意味着天王是一国之王。
这块青石碑,会不会和太平天国有关?
文章插图
由于“天国”之上已少了一块碑角,所以缺失了“太平”二字。
不错,这块青石碑是属于太平天国的!
贺乐龄小心地用土埋好石碑,首先把这一重要发现告诉了小学班主任杨玲君老师。
杨老师听了贺乐龄的描述,无比高兴,在贺乐龄的带领下,到了山上,用清水洗净碑面,把碑上尚存的每个字都读得清清楚楚:“广西浔州府武宣县人,天朝元勋曾水源墓,男启彬,(太平二字缺失)天国己未九年六月吉日重修。”
推荐阅读
- 社文动态 ▏谷城五少年在省获佳绩
- 你当年在黑白电视上看过的霍元甲,终于又回来了
- 世界金佛被遗弃荒山300年,工人搬运时摔裂露真身,如今成国宝
- 埃及两兄弟上山游玩,无意发现一座古墓,从此缺钱就来墓中取宝卖
- 在饥荒之年,提倡游玩,大兴土木,范仲淹这招真是妙
- 新式|傅斯年在传统与新式之间“卖书葬母”“六亲不认”|逝世70周年祭
- 携手|刘禹锡与白居易不愧是好朋友,出门携手游玩,并为此还写下一首诗
- 打工|大名鼎鼎武松,一年在衙门打工能赚多少钱?说出来可能都不相信
- 线下演出|Art鹅,你这一年在忙什么呀?
- 天庭|沙僧当年在天庭有多风光你看他腰间牌子上写了啥,众仙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