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今天,因为传统而闻名的氆氌毯的手工技艺虽说正面临着消亡,但在普鲁村一些老人的家里还能看到氆氌毯。而普鲁村村民的穿着也有些特别,首先是这里的妇女将于田小花帽“坦力拜克”(维吾尔族语意为小帽)作为头饰。
这种小花帽不仅是一种装饰品,还是当地中老年维吾尔妇女的年龄标志。日常生活中,这种帽子的戴法与社会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老年妇女的帽顶白色,中青年妇女的蓝色,没出嫁的不可戴此帽,从帽顶颜色即可判断她们的年龄。
文章插图
小帽直径不足10厘米,做工十分讲究,妇女们把它用针别在头巾的右侧,近看似帽,远看时犹如一朵小花,近看方知是一顶袖珍小帽。样子十分别致。
其次是“箭服”。人们把箭服叫做“派里间”。这件长及膝下的外衣,胸前两侧带尖头的7条天蓝色缀饰,对襟边和袖口也是同样的装饰。据说是沿袭古代狩猎人穿着的猎装,所以称为“箭服”。
文章插图
至于小帽与箭服的真正由来,已经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了,人们都说那是“老人一辈辈留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是克里雅河流域多种文化交织相融的结果。与之相比,更为神秘的是,普鲁村村民的长相。
虽说,普鲁村村民都是清一色的维吾尔人,但从长相上看与和田地区的维吾尔人还略有不同,脸型和身材多少有点像西藏人。而他们与克里雅河下游的克里雅人也似乎略有不同。关于他们和克里雅人来源有这样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为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乱翻越昆仑山进入了新疆;另一说法是克里雅人原来就是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种说法是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的古楼兰人的一支。
文章插图
一条河流、一段历史,就这样把我们拉入了一个更加悠远的空间。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今天的于田县境为汉代的叶弥国,其南为渠勒国,王治鞑都城,有户三百一十,人口二千一百七十,为昆仑山山北小国。以往,在普鲁村的附近曾发现人类细石器遗址,近些年来,考古人员又发掘出古墓葬群,初步定为距今2600年,很有可能普鲁村一带是汉代渠勒国的故址。
在这里,答案似乎仍是一个难解之谜,但当我们面对巍巍昆仑、面对流水青铜时代墓地,至少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至少3000年前,中国的土地上就有白人的存在,而这与中国古籍的记载也是吻合的。(文/路生)
【这里的妇女把小花帽作为头饰,因帽子是世界最小的而被载入吉尼斯】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郑和下西洋选择从这里出发,成就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
- 寻找艺术“年轻力” “#就在这里跳舞”舞蹈影像展拉开帷幕
- 这里,书香满园!
- 中国最富有的古城,这里文物古迹众多,还存有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
- 牛魔王的来历 牛魔王的真身是什么神
- 2021从阅读出发——军粮城街冬梅轩社区开展妇女读书活动
- 2021第一场“国展”来了!明天来这里看全国正体书法展吧
- 应该如何理解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这里的“人杰”是指谁?
- 看不懂作曲家的钢琴作品编号?没事,看这里!!(李斯特)
- 冷知识水浒的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