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耳朵到底是先痒才掏,还是掏了才痒呢?这个困扰人生的小问题,医生为你讲清楚了


你的耳朵到底是先痒才掏,还是掏了才痒呢?这个困扰人生的小问题,医生为你讲清楚了文章插图
作为一名耳鼻喉科医生 , 工作中经常会遇见这样的场景:
病人:耳朵奇痒、流黄水、听力下降、有时疼痛难忍 。
医生经过一番检查和询问病史 , 发现80%的患者都有采耳经历 , 或者自己掏耳朵的习惯 。
医生叮嘱患者:不要掏耳朵 。
患者说:痒所以才掏 。
医生又说:掏了发炎才痒的 。
患者继续委屈地说:不掏痒得难受 , 忍不住!
那么耳朵到底是先痒才掏还是掏了才痒呢?面对这个难题 , 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们都很嫌弃的耵聍(即耳屎)的作用 , 以及为什么要杜绝采耳 。
采耳 , 即为掏耳朵 , 古来有之 。
采耳师傅利用各种采耳工具 , 如竹耳扒、竹鹅毛棒、铜丝鹅毛棒、鸡毛棒、铗子等 , 对耳洞内外进行刺激 。 且不说这些工具是否经过严格消毒 , 单对外耳道黏膜的刺激就足以使耳道肿胀发炎流水 。 很多患者的症状并非马上出现 , 但过了一两个月 , 很有可能出现无休止的痒痛流水 。
除了采耳 , 很多人还有掏耳朵的坏习惯 , 尤其是从自己耳朵中掏出一大坨耵聍 , 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 还觉得掏得越干净越好 , 隔三岔五给耳朵“搞卫生” 。
耳朵内的耵聍究竟需要清理吗?了解了人体最神奇的耳朵内部结构后 , 想必你自会有答案 。
大部分人的外耳道 , 无需定期清理
人的外耳道底 , 有一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 , 这层鼓膜便是外耳与中耳的分界 。 当声波传到鼓膜上后 , 鼓膜利用自身的弹性向内通过听小骨传导声音 。 如此精细的结构 , 让我们能够聆听大自然各种美妙的声音 。
要知道 , 大部分人的外耳道都是十分洁净的 , 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分泌物需要我们定期清理 。 外耳道表面覆有一层皮肤黏膜 , 内含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 , 其分泌物有保护耳道的作用 。 分泌物与脱落的上皮及尘埃混合后形成耳垢 。 同时耳道皮肤内感觉神经末梢丰富 , 当患有炎症时会异常瘙痒及疼痛 。
采耳工具刺激 , 会引发外耳道炎
我们脆弱的外耳道黏膜在被采耳工具刺激过之后 , 会充血肿胀 , 必然会有炎性的水性分泌物渗出 , 于是在这样潮湿且富有营养的培养基上 , 各种细菌真菌滋生起来 。
在临床上 , 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难治性外耳道炎病人 , 耳道内充满各种炎症渗出物及分泌物 , 异常瘙痒疼痛 。 关键是病情容易反复 , 且难根治 。 虽不是严重的疾病 , 却是很影响生活和工作的耳科问题 。
耳道有自我清洁功能
如果不去掏耳朵 , 也有人会问 , 耳内分泌物会不会越来越多 , 将耳朵堵起来?其实 , 我们的耳道有自我清洁功能 , 它可以通过说话和咀嚼等动作 , 把耳道内的分泌物排出耳道 。
当然 , 有一部分人 , 耳朵分泌物比较油 , 容易结成大块而不易排出 , 堵塞外耳道 。 遇到这种情况 , 直接去医院做冲洗即可 , 切勿自己掏挖 。
外耳道分泌物可以使外耳道成酸性状态 , 能抵御空气中常见的细菌和病毒 。 分泌物有一定的气味 , 可以避免让一些小虫子钻进我们的耳道内 , 当然个别“嗅觉不好”的蟑螂也可能会在半夜的时候钻进耳道内 , 让我们耳鼻喉科医生半夜出急诊 , 被叫起来取蟑螂 。
耳道内适当的耵聍可以阻挡部分声波的能量 , 避免鼓膜因冲击过大而受伤 。
另外 , 当我们在采耳过程中或自己掏挖的时候 , 很可能会造成鼓膜的损伤 , 受损的鼓膜即使自己能够再长完整 , 也不如之前的有弹性了 , 如果在愈合过程中遇水感染 , 就更不能自己长好了 , 需要手术修补 , 听力多少会有点受影响 。
酒精棉棒轻拭两下 , 可使耳道清洁干燥
那么 , 平时真的有点痒的时候 , 我们该怎么办?其实 , 用酒精棉棒轻轻擦拭两下就可以 , 酒精可以使耳道清洁干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