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农民画,中国民间美术的独特一脉|江南·人文 | 美术( 二 )


 江南农民画,中国民间美术的独特一脉|江南·人文 | 美术
文章插图
▲周满飞《渔村》(资料图片)
 江南农民画,中国民间美术的独特一脉|江南·人文 | 美术
文章插图
上海的金山区素有“吴根越角”之称,风景秀丽,河网交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金山农民画形成之前,此地的民间美术已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如神庙壁画、灶壁画、水陆道场画、民俗服饰上的刺绣底案、织染图纹、床柜木雕、木板年画、剪纸、彩灯、皮影、脸谱、砖雕、漆画等。这些都成为农民画创作的肥沃土壤。
构图饱满、造型质朴、色彩明快,强调主观感情而不受自然造型和色彩的局限,农民画的很多共同特征金山农民画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这种农民画还不受透视原理约束,例如画鱼塘,按照传统西洋画技法,只能画出透视之下的边沿,金山农民画却能把底也翻上来,这一翻无形中竟暗合了西方现代画家的创新之处。
耐人寻味的,更有金山农民画从兴起到扬名的历程。这些充满劳动力量之美、体现劳动人民生活和情趣的艺术创作,始于新中国建立初期一度大量出现的带有浪漫色彩的宣传画。若有心比较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绘画大师,我们会发现他们很多人在那一时期的创作风格也带有一种朴拙、版画式的技法表达(很多也确实是版画,因便于宣传海报之需要),在当时表现火红年代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林风眠,其中西融合的独特风格本就融汇了中国民间美术特色的绘画风格。
金山农民画真正迎来转折,在上世纪70年代。不得不提的人物,是被誉为金山农民画开拓者的吴彤章。吴彤章曾求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国画系,后于1950年代参军,曾任《白毛女》《赤叶河》的舞美设计,又在1963年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工作,直到1972年转业至当时的金山县文化馆,开始组织、指导金山农民画的创作。扎实的科班功底以及舞美设计的实践经验,让吴彤章在农民画的创作思维上不拘一格、敢于创新。
1974年,陕西省户县农民画在沪展出,吴彤章带着金山农民画的部分作者去参观学习,对于这样的道理深有感触:农民画创作作为一种现代民间美术,一定要扎根“泥土”,只有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间艺术传统,充分表现地方特色,才有生命力。经过几年摸索,当1977年162幅金山农民画集结于上海美术馆展出,过万的参观人次让这一来自沪郊的民间画种初露峥嵘。
也是在这一年,金山县文化馆组织农民画作者到枫泾等地采风,惊喜地发现当地农村妇女那些压箱底的刺绣、蓝印花布、剪纸等具有高度成熟的构图和表现技法,浓郁的中国传统美学特征,极富装饰性,同时又体现了非常精湛的手工艺水平。如果这些民间美术用油彩表现在画布上会怎样?是不是可以通过它们绕过素描、透视两大障碍?最终,一些擅长刺绣和织染的女工也加入到农民画队伍中,这些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以刺绣的配色、剪纸的造型创作金山农民画,基本奠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金山农民画风格。
1980年9月,140幅金山农民画亮相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这一来自江南的农民画走向国际艺坛。日后它还在逐渐发展中,不仅融入民间美术常见的图纹元素,还结合了当代新农村的生活内容、民居建筑、民俗活动等,面貌渐渐丰满,成为民间美术和乡土文化的新生力军。
 江南农民画,中国民间美术的独特一脉|江南·人文 | 美术
文章插图
▲朱素珍 草囤里的猫(枫泾供图)
 江南农民画,中国民间美术的独特一脉|江南·人文 | 美术
文章插图
碧蓝的东海孕育了勤劳勇敢的渔民文化。当地的渔民常年与大自然的喜怒无常相伴,在海风劲吹和海浪冲刷的艰苦环境中,早就磨砺出极强的生存智慧。他们对大海又爱又恨的情绪也让他们在代代相传中谱写了同样惊涛骇浪的民间美术——舟山渔民画。踏浪而来,蘸海作画,只见鱼、网、海鸥及海洋动物等巧妙组合在一起,于是那色彩似乎也浸透着汹涌澎湃的蓝,明媚灿烂的黄,热烈奔放的红……画面中扑鼻而来的,是大海的气息和象征丰收的鱼腥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