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新苏州人的600天

在苏州短短两年,袁宏道还结识了不少苏州文化人,他自己的文学主张也更清晰了,那就是要让真情自然流露,让文字有温度、有心跳。
在最好的年纪,来到最美的城市,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袁宏道,明朝文学家,“公安派”代表人物。考中进士三年后,被派往苏州担任吴县县令。
在苏州,他一边料理政务,一边广交朋友,一边踏勘园林山水,一边体察风俗民情。
友情
袁宏道来到苏州,是明朝万历二十三年的春天,这一年,他27岁。客船沿着京杭大运河驶近苏州,只见河畔柳枝嫩绿,好似女子新梳的头发,远处山色青黛,就像远归的亲人。
来苏州前,袁宏道一直生活在老家湖北公安县,三年前考中了进士,如今首次来到繁华的苏州城。
刚到苏州的袁宏道,就投入到繁忙的公务中。苏州为江南都会,农业和工商业都很发达,征税的工作量很大,他整天忙碌,甚至不知道天色已晚。忙,只是一个方面,职场交际,是最让他头疼的一件事。见了上级,必须谦卑,招待过客,又要殷勤,为百姓办琐事,更要有老保姆般的耐心。
幸好有友情滋润。苏州古城里,一东一西,有两座县城,一座吴县,一座长洲。长洲县令江盈科是袁宏道的同年进士,也是湖广老乡,工作之余,他俩经常一起骑马出巡,或相约虎丘欣赏昆曲,或雇船夜游,畅饮达旦。
两座县衙相距不远,隔着一条锦帆泾,步行就能到。锦帆泾是昔日吴王和西施泛舟游览的地方,后来袁宏道将在苏州写就的诗文集取名《锦帆集》,请江盈科作序,袁宏道对序言十分满意,开玩笑说,自己和西施是千载绝配。
在苏州,袁宏道结识了文坛大家、书法家王穉登。王家就居住在县衙隔壁,两人来往甚密,王穉登比袁宏道大33岁,二人成了忘年交。有一段时间,袁宏道生病卧床,王穉登就经常来陪他聊天。过年时,看到袁宏道一个人在县衙冷清,王穉登就叫了一帮年轻朋友,备上酒菜,和袁宏道一同守岁,这位宽厚仁爱的长者,给了袁宏道友情的慰藉。
在苏州短短两年,袁宏道还结识了不少苏州文化人,他自己的文学主张也更清晰了,那就是要让真情自然流露,让文字有温度、有心跳。他在苏州写下的那些篇章,跨越时空,如今已成经典。
昆曲
昆曲诞生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在袁宏道那个时代,昆曲正值豆蔻年华,青春勃发,正在风靡大江南北。在繁华的苏州城,昆曲是全民的娱乐、世俗的狂欢。
除了虎丘中秋夜这样的盛会,唱昆曲的场景也很多。好节令、好日子、好景色、好春阳、好月光、好心情……只要是想得到的理由,都要聚会,都要唱曲,都要欢乐尽兴。要化最美的妆,要穿华丽的衣裳,才子要配佳人,画船要配丝竹,檀板要配歌喉,这就是袁宏道见到的苏州,繁华又绮丽,任性又潇洒。早在宋代,苏州人范成大就说过,自己家乡人是最想得开的,奢华靡丽、竞节好游,是人们看到的表面,骨子里,他们是想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蜘蛛生来解织罗,吴儿十五能娇歌”,来到苏州,袁宏道发现,好像苏州的少男少女天生就会唱昆曲。许多时候,昆曲是一种大众娱乐节目,演唱者不一定是职业演员,也有游览者。
阳春三月,苏州太湖边的光福镇,是人们踏青的好去处。山前长堤,桃柳相间,红绿灿烂,如万丈锦缎。人们乘着游船,往来穿梭,湖水都被鲜花染成了胭脂波浪。堤上树荫下,一帮青年男女正在表演昆曲,檀板清脆,笛声悠扬,歌喉婉转,时而裂石穿云,时而窃窃私语。
年轻人在嬉戏着,女孩子用柳枝条给同伴姊妹装扮头饰,袖子里的瓜子掷向旁边自己心仪的小伙子。一旁,看着这喧闹热烈场景的县令,也还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苏州韶华之旅,袁宏道一辈子都难忘。之后到了北京,他还在慨叹:京城沙砾场,乐事尽输吴。
袁宏道在苏州时,经常和朋友聚会饮酒。当时苏州最著名的酒叫横金烧,是太湖边一个古镇上出产的。可是,袁宏道的酒量并不大,只能喝“一蕉叶”,他只是喜欢喝酒的那种氛围。他说,选择酒友,要选择12种人,其中就有一种是不胜酒力但长夜宴饮而兴致不衰的人,可能说的就是他自己。更重要的是,与知音对饮,一定要听一段昆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