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从“儒学”和“新儒学”谈起,浅析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 二 )


 儒学|从“儒学”和“新儒学”谈起,浅析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
文章插图
第三,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大多被封有爵位,而且可以世袭,刘邦封了137个侯爵。这些拥有爵位的功臣后裔,少则三千户,多则三万户,在自己的地盘上,他们知法犯法,欺凌百姓,激化了社会矛盾。
第四,从刘邦到刘彻,汉朝经过了60余年的休养生息,不仅生产力得到了提升,文化氛围也得到了改善,百家学说再次兴起。其他学派的发展,对黄老之术形成了冲击。而黄老之术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了其他学说的蔓延。
 儒学|从“儒学”和“新儒学”谈起,浅析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
文章插图
通过以上四点来看,汉朝初年的黄老之术,在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治安等方面,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汉武帝刘彻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一种新的治国理念。
三、汉武帝为何偏偏选择儒家当一种旧的思想无法适应新环境时,就需要一个新的思想来代替他,但在文景之治后期,百家思想再次兴起,是什么原因让汉武帝选择了儒家呢?这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三个方面有先后的递进关系。
1.先入为主——刘彻从小接受儒学教育。汉朝有一位儒生,名叫卫绾,此人做事认真,得到了汉文帝的重视。《史记·万石张叔列传》记载:
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馀不噍呵绾,绾日以谨力。汉文帝驾崩前,嘱托太子刘启(汉景帝),要善待卫绾。到了汉景帝当了皇帝,让卫绾做太子刘荣的老师,后来刘荣被废,卫绾又做刘彻的老师。需要说明的是,汉景让卫绾做太子之师,并不是因为汉景帝喜欢儒学,而是因为卫绾为人谨慎,做事认真,是个值得托付之人。但卫绾对少年的刘彻影响极大,他把儒学思想的种子种在了刘彻的心中。
 儒学|从“儒学”和“新儒学”谈起,浅析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
文章插图
汉景帝极其重视刘彻的教育,他认为卫绾一人不够,还请来了一位叫王臧的老师,教刘彻《诗经》,王臧是何许人也?他是汉朝著名儒学家申培的徒弟。《史记·儒林列传》云: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这里的“兰陵”指的是地名。也就是说,汉初政坛虽然主导黄老之术,但实际上汉武帝少年时接触最多的还是儒家思想,这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2.董仲舒创建“新儒学”——符合统治者的利益汉武帝从小接受儒学熏陶,他登基之初,让人举荐贤良,前后见了数百人,唯独认为董仲舒的对策较为高明。《汉书·董仲舒传》曰: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董仲舒是谁?他出生于公元前179年,比汉武帝年长23岁,先后辅佐过汉武帝的两位藩王哥哥(刘非和刘端),后来辞官回家,研究儒学,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以儒学为主,同时吸纳百家思想,创建了新儒学思想。
 儒学|从“儒学”和“新儒学”谈起,浅析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
文章插图
汉武帝在向他征求治国之策时,董仲舒向汉武帝详细阐明了自己的思想: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出自《汉书》)董仲舒向汉武帝论述了王道的开端,并且认为,君王是奉了上天的旨意,才来天下为“王”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以君臣、父子为绝对服从关系的理念,应该被贯彻到治国思想之中。董仲舒认为,作为皇帝,就要施行“仁德”,作为大臣,就要讲究忠君爱国。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应该被天下人遵从,这样的社会秩序,才能延续万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