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宦官乱政,祸乱天下:罪魁祸首是其主子

引语
 天下|宦官乱政,祸乱天下:罪魁祸首是其主子
文章插图
东汉小宦官,普通宦官
“宦”字由宝盖头“宀”加上“臣”字组成即宦=宀+臣。“宀”字念[mián],意思为“房屋”。“臣”字意思为“奴仆”。故此“宦”的字意为“房屋内的奴仆。”指奴隶主或者帝王的奴仆,引申为官员。
“宦官”指君主时代在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的称谓,俗称“太监”。其实俗称严格来讲,是错误的说法,只有高级宦官才能称为“太监”。
通常我们认为宦官就是去势的阉人,其实不然。《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从记录中可以了解到,在东汉之前宦官中不仅存在去势的“非正常人”,还存在没有去势的正常人。
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墨是脸上刺字;劓[yì]是割掉鼻子;剕[fèi]是斩趾;宫男是阉割,女子幽闭;大辟是死刑。
五刑对于男子都有身体上伤害,唯独宫刑对于女子采取幽禁措施。五刑是起源于古代战争中军事惩罚,所以女子若被俘虏,战胜者要用来满足其生理上私欲,所以不施行宫刑以阉割。
 天下|宦官乱政,祸乱天下:罪魁祸首是其主子
文章插图
东汉太监,高级宦官
其中受过宫刑的人可以做常人无法承担的事情,就是“守内”。因为古代贵族们妻妾成群,生怕他的妻妾和别人私通,所以专门以去势的阉人的在内室侍奉,求得心安。此种做法同样存在于各朝各代皇室中,从东汉王朝开始皇宫全部用阉人当内侍。
桓灵二帝期间宦官
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天下大乱纷争不断是“殆始于桓灵二帝。”那么桓帝、灵帝在位期间究竟发生什么问题呢?
 天下|宦官乱政,祸乱天下:罪魁祸首是其主子
文章插图
东汉王朝皇帝列表
章和二年(88)和帝即位起,皇帝年龄都偏小由母亲或者皇太后代替临朝听政,从而太后与外戚集团把控朝政。随着皇帝年长(或太后去世),不甘心继续充当傀儡,凭着宦官协助铲除外戚势力。按功劳皇帝授予宦官们权力,从此宦官们掌控朝政。
其中皇帝掌权之后,又重用其皇后一门,来支持自己统治,从而出现新的外戚集团,与宦官斗争,此种斗争周而复始。 桓帝、灵帝期间情况也大同小异,还是宦官和外戚之间进行你死我活的革命斗争。
汉安三年(144)八月,顺帝驾崩,皇后梁氏与其兄大将军梁冀立两岁皇子刘炳为帝即冲帝,几个月后永熹元年(145)正月,冲帝驾崩。皇太后梁氏与大将军梁冀迎立八岁的建平侯刘缵为帝即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是很聪明,惹恼梁冀而被毒死。
 天下|宦官乱政,祸乱天下:罪魁祸首是其主子
文章插图
汉桓帝
本初元年(146),另立十五岁的蠡吾侯刘志为帝即桓帝,政权还是掌握在梁太后与大将军梁冀为首的外戚手中。延熹二年(159)梁太后去世后,桓帝依靠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宦官力量诛杀梁冀,铲除梁氏势力,从此宦官们专权,祸乱天下。
永康元年(167)十二月,桓帝驾崩,无子嗣。建宁元年(168)正月,解渎亭侯刘宏被迎立为帝即灵帝,窦太后临朝听政,其父窦武以大将军的身份与大名士太傅陈蕃共同辅政。
原本窦武与陈蕃密谋诛杀已引起世人公愤的宦官们,但不幸泄露反而被斩杀(窦武自杀),从此以张让和赵忠为首宦官们操纵朝政,史上称他们为十常侍。毫无皇帝尊严的灵帝,甚至不知廉耻地说:“张常侍乃我公,赵常侍我母。”真是丢尽汉朝列祖列宗的脸面。
其实“十常侍”不是十个人而是十二个人,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粟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都是中常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