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 , 产量大 , 成本低 。它适用当地的材质 , 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 , 铸就了吉州窑古陶瓷“胎质粗松 , 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见水亮等个性特征 。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绿釉、仿龙泉釉、彩绘及青花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豇红、青灰炻质等色 。
【文物收藏|怎么判断瓷器的真伪之吉州窑瓷器鉴别】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 , 吉州窑古陶瓷的胎质特征
吉州窑古陶瓷存世最多 , 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窑的米黄色含砂胎 。古物陶瓷研究者谓其“粗松 , 似陶” , 更有学者认为其未达到高温瓷化效果 , 这些观点虽然偏颇 , 却正好指出了吉州窑胎质的本质特征 。
吉州窑物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 , 或二者兼而用之 。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 , 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 , 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 , 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 , 粗看似陶 , 但敲之具金属声 。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 , 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由于胎中泥含砂量高 , 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 , 在器底及圈足内物中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 。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 , 其痕迹虽有所减弱 , 直面观测不易发现 , 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 , 在适当的角度侧视 , 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
二 , 吉州窑古陶瓷的釉色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除胎质不同外 , 新老瓷器的釉色区别 , 第一眼的直观感觉十分重要 。老器釉料是使用天然材料 , 釉色物自然古朴 , 加上年岁久远 , 多有使用磨损痕 , 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器 , 其泛光亦显柔和 。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成分勾兑 , 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 , 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锈蚀法 , 但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 , 其光亮度当然突兀、扎眼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 , 产量大 , 生产也就较为随意 , 加上坯胎含砂量高 , 釉料稠了更难挂附 , 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
三 , 吉州窑古陶瓷的工艺特色
吉州窑为综合性窑场 , 民窑生产随意性大 , 现就基本的最具本质特色的器型发展趋势、制作工艺和画风画法作简单分析比较 。器型发展趋势 。时尚决定器型发展 , 器型决定制作工艺 。早期的吉州窑瓷器 , 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 , 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 , 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 , 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 , 明代以后中则转向轻薄、规整 。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
工艺特征:吉州窑因地制宜 , 制作工艺受胎土物、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 。以基本器型碗、盘、壶的底足为例 , 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中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中物圈足 , 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 , 中期中华圈足直径逐渐缩小 , 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 , 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 , 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 , 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物外 , 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 。这个发展趋势 , 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 。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 。
推荐阅读
- 如何“歌唱到老”?看看70岁的刘捷是怎么做的吧
- 六大国家一级国宝文物,最后一件确实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铁证
- 1978年, 李渊外孙女墓被发掘, 专家发现一文物, 揭开她的奇怪癖好
- 起名怎么确定汉字五行,什么是汉字五行
- 六大国宝级文物中的国宝,最后一件绝对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
- 生活中遇到小人怎么办鬼谷子掌握这3招,让他们成为你的助力
- 终极笔记中常说起的老九门,九门是怎么排名,都有什么手段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
- 《NEOGEO视觉史》一本值得收藏的回忆
- 章公祖师案入选法院年度十大案件:开辟追索流失文物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