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新书架丨从“他者”眼中反观自己 西方观察者眼中的“影像版百年中国史”( 二 )


 中国人|新书架丨从“他者”眼中反观自己 西方观察者眼中的“影像版百年中国史”
文章插图
在1911年这个改朝换代的年份,清政府还扑灭了一场大型瘟疫。医学博士伍连德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照片中有一个人戴着伍连德发明的口罩。
 中国人|新书架丨从“他者”眼中反观自己 西方观察者眼中的“影像版百年中国史”
文章插图
1916年,重庆万县附近的一座古桥。一位普通的山东村民,因为一次见义勇为,幸运地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1904年,一艘福建船只于威海触礁搁浅,威海海西头村董车硕学冒险施救。殖民地政府特意于香港定作一檀香木匾额,上刻“拯人于危”四字,亲自送至车硕学家中,并要求威海人向车硕学学习。
 中国人|新书架丨从“他者”眼中反观自己 西方观察者眼中的“影像版百年中国史”
文章插图
这是较早一批接受西方乐理教育的中国人。
 中国人|新书架丨从“他者”眼中反观自己 西方观察者眼中的“影像版百年中国史”
文章插图
大约在1909年夏天的时候,法国和俄罗斯外交官与他们的孩子们,在圆明园海晏堂蓄水楼前的废墟上野餐这些留在时光中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都大都湮没无闻了,然而他们留在老照片中的表情,他们的喜怒哀乐,却在百年之后,依然能震撼我们的心灵。这些照片,可能只是那些大历史中的小细节,但这些陌生的小细节构成了百年中国戏剧化的历史,是历史最真实、最有血有肉的注脚。当“历史可以观看”的时候,我们发现图片远比文字更加真实,当文字成为一家之言的时候,那些陈旧的图片的表面至少还保留着1910年我们无法描述并看清楚的小脚,靠在北京的旧城墙边上发呆的艺人。20世纪20年代,几个土建工人站在北京朝阳门正在维修的木柱上,他们木讷的表情是被摄影师拍下;与此同时,美国摩天大楼钢铁支架上站立着的现代工人,也被记录在照片上,他们都是当时地球上真实发生的故事。只是东方的旧城楼上的工人看到的是一条尘土飞杨的大道,而纽约的工人,则正享受着现代化到来时的不安与兴奋——他们站的太高了。一个简单的对比,把两个帝国的状态和中国的困境不容辩驳地展现了出来。将具有冲击力的事实摆在一起做成一部“纸上纪录片”遥远的而陌生的历史,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穿过百年的光阴,呈现在现代人眼前。主编师永刚不讳言,他更想通过这个系列,吸引那些并不了解祖国历史的年轻人,用贴近他们的语言、可以启迪他们的方式,讲述中国近代百年的故事。
 中国人|新书架丨从“他者”眼中反观自己 西方观察者眼中的“影像版百年中国史”
文章插图
民国初年山东曲阜的一位青年。他倚靠在孔庙的廊柱上,身上的蓝布衣敞开,长相英武。
 中国人|新书架丨从“他者”眼中反观自己 西方观察者眼中的“影像版百年中国史”
文章插图
袁世凯复辟前日,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拍下了这张照片。
 中国人|新书架丨从“他者”眼中反观自己 西方观察者眼中的“影像版百年中国史”
文章插图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图书馆里一群正在看书的中国学生书中不做长篇大论的说理,只是将简单而具有冲击力的事实摆在一起,做成一部“纸上纪录片”,读者在翻阅之中,自己“目击”历史,会自然地提出疑问,并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所有的照片,都会由于年代足够久远而变得有意味和感人。”从1900年到2020年,是中国巨变以及现代化的120年。师永刚说,整个系列用编年体的写法,计划每10年一本,一共12本,“这不是怀旧,也不是算旧账,而是想从中找到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来这儿的原因。这部普及式的常识读物将只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向导。它不是司马迁的《史记》,也不是史景迁的西洋镜下的演绎。它在这个被互联网制造出来的扁平时代,所发挥的作用也许只是给大家科普一个维基百科式的百年常识,为一代人重修简明历史常识视觉读本。带领读者,特别是年轻人,重回百年历史,认识自己的祖国。”(本文图片均由主编师永刚提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