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古槐种植的年代已无可考,根据外貌看,至少是植于明代。从立地条件判断,它们可能是建宫殿时按规划布置的树林。三大殿与武英殿之间,这一区域整个地面是裸露的土地,属于原状土质,宜于植物的生长。不像其他许多较晚的古松柏树那样,生长在砖墁地当中的树池里,下面是夯实的建筑基础土。目前这些槐树实已老态龙钟,树皮枯朽,树干中空,然而树冠还是茂密丰满,最大冠幅达19.6米×15.4米,即占地半亩。为了延长它们的寿命,已经采取了修枝、补洞等保护措施。
这些古愧不愧为槐树中的“老资格”,最粗的,干周竟达4. 7米(胸径147. 7厘米),三个身高1.60米的人才能合抱。树最高的达21米。当然,紫禁城里的古槐并不止这十七棵 ,另外还有十八棵,树干胸径都在60厘米以上(按照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规定的标准,阔叶树胸径达到60厘米的,算一百年,为二级古树﹔胸径达到10000米的,算三百年以上,为一级古树)。这些老槐,三三两两地分布在各个院落,其中也有很可观的,比如英华殿后面的那一棵,干周也有4.17米,胸径达132.8厘米。但一木不成林,不像聚在一起的“十八槐”那么引人嘱目。
前面说过,“十八槐”少了一棵,已经名不符实。1956年,故宮博物院園藝顧問謝鴻宾先生建议,用樹徑一尺的槐樹一株,先行摘去上帽(樹冠),然後移植到這裡的空地上,以符十八之數。他具體提出,可以選用九龍壁(錫慶門內)旁邊的槐樹。當時主管庭园的考虑,古樹這種“文物”,畢竟有一定壽命。這批古槐已經很老,樹勢也不甚佳。為了長久保存 “紫禁十八槐” 這一景,應及早準備更替,決定在原有古槐之間,穿插錯落地栽植一批槐樹,數目也在十八棵左右。一旦老樹壽終,它們便可“接班”,形成新的“十八槐”。
在故宫植树,树种和布局都要尽可能保持原宫廷的特点,切忌为绿化而绿化。上面说的补栽十八槐的做法,就比较好。其一是采用了原来的树种;其二是遵循了原来的自然散植布局,使后人也能大致领略明清宫廷园林的原貌。
“十八槐”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它们的“古”和集中,还因为占了地利。清代这里是一条宫中要道,帝后、王公大臣进出西华门时,往往都经过此处。 慈禧从颐和围回宫,照例进西华门,沿着武英殿门前的道路往东,然后折向北行,过断虹桥去寿康宫或寿安宫。再说这里是庄严巍峩的宫殿旁的一块难得的野趣的开阔地。过了雕饰精美的断虹桥,顿觉豁然开朗,满眼清翠,在一把把巨大绿伞盖似的古槐浓荫下,谁不会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呢。以上部分引自《“十八槐”今昔》。
文章插图
三、断虹桥与元大都中轴线的位置关系
上文已指出,断虹桥为元代建筑。有学者更一步认为,断虹桥为元故宫正南门崇天门外的周桥,据元萧洵《故宫遗录》记载:崇天门前“河上建白石桥三座,名周桥,皆啄(琢)龙凤祥云,明莹玉。桥下有四白石龙,擎戴水中甚壮。绕桥尽高柳,郁郁万株。”《辍耕录》载:“直崇天门,有白玉石桥三虹。上分三道,中为御道,镌百花蟠龙。”引自姜舜源《故宫断虹桥为元代周桥考——元大都中轴线新证》。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认为元大都的中轴线在明清北京城之西,即今旧鼓楼大街南北一线。其根据是《春明梦余录》,该书卷六称:永乐十五年“改建皇城于东,去旧宫可一里许”,又说:“宫城徙而又东。”同时,他们认为元大都的钟鼓楼正压在中轴线之上,因此,旧鼓楼大街南北一线就是当时的中轴。如果以此线为中轴。如果以此线为中轴,向南延长,它正穿过今故宫的武英殿和中山公园。引自赵正之《元大都平面规划复原的研究》。这样,断虹桥恰恰是在元大都的中轴线之上,也就是元大内崇天门前周桥的所在地。
然而,通过进一步分析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发现,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推荐阅读
- 专家花费三年修复故宫龙椅,为啥一次都不敢坐原因让人意外
- 故宫这块神奇的石头,200多年无人敢动,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 这座宫殿竟然是故宫的两千倍,仅直径就已超过了八十公里
- 故宫挂着一幅怪异古画,数百年人无人看懂,背后却蕴含深刻意义
- 故宫御路石石雕重量超过二百吨,如此大石料,当初如何运到京城的
- 故宫有一副“鬼画”,被称为最诡异文物,画上图案至今无人能看懂
- 故宫里的禁区-冷宫,没人敢进。听说瘆得慌
- 故宫防盗措施,究竟有多牛老梁强调技术先进,马未都另有说辞
- 故宫中一件不起眼的文物,却价值连城,脚踩手摸过你却不知?
- 盛京遗珍大荟萃!来国博看沈阳故宫典藏清代宫廷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