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券|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二 )


关于元代通惠河石桥,《读史方舆纪要·北直二》引元朝人欧阳玄的话说:“通惠河首导昌平、白浮之水,次循太行西山之麓,会诸山之流,为七里泊。东流入都城西水门,汇积水潭。又东傍宫墙,环大内之左,合金水河东折而南,出都城南水门。经大通桥,东流至通州城西北永通桥(今通州八里桥),又东会于白河。”至正十七年(1357年),欧阳玄病逝于大都,享年83岁,可知永通桥始建于元代。《元史·河渠志》记载:“武宗至大四年(1311 年)六月,省臣言:‘通州至大都运粮河闸,始务速成,故皆用木,岁久木朽,一旦俱败,然后致力,将见不胜其劳。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次修治。’从之。后至泰定四年,始修完焉。”由此可知,永通桥改为石桥在泰定四年(1311 年)年。通县张家湾通运桥与此桥结构和石雕艺术风格相同,亦为元代遗构。从石桥形制看,元代桥头石蹲龙肇源于金陵汉白玉踏道前的石蹲龙。断虹桥头不用明代石桥常见的抱鼓石,而用元代流行的石蹲龙,与通惠河元代石桥一一永通桥和通运桥(在通县张家湾古城南门)桥头石蹲龙如出一辙。
第二,断虹桥汉自玉栏楯和石狮子望柱头基本上按照《营造法式》单勾栏图雕琢。望柱头不用明代流行的龙凤纹望柱,而用元代常见的石狮子望柱头,如曲阳北岳庙主殿德宁殿栏楯即为元代石狮望柱。北岳庙在河北省曲阳县城内,自唐迄明皆遥祭北岳之所。清初将北岳祭典移至山西浑源州,曲阳北岳庙遂废。德宁殿为北岳庙主殿,建筑结构与《营造法式》卷三十一“殿身七间,副阶周匝,身内金箱斗底槽”一图极其相似。北宋淳化二年(991 年)和元初至元七年(1270年),两度重建,现存殿宇属元代遗构。
第三,断虹桥拱心石上有高浮雕吸水兽,这是金元石桥的特点。卢沟桥中心一孔的两面和西面第五孔上还保存下三块高浮雕吸水兽拱心石,皆用汉白玉雕琢, 傅熹年以为是金代原物。元代万宁桥(今什刹海后门桥)也有这样一个高浮雕吸水兽,而明清紫禁城内外金水桥则无此类吸水兽。
第四,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宫阙制度》记载:“直崇天门有白玉石桥(指周桥)三虹,上分三道,中为御道,镌百花蟠龙。”断虹桥栏楯华版雕刻双角五爪行龙纹样,不仅和陶宗仪所述金水河周桥纹饰相符,而且和白塔寺元代石狮须弥座纹样相同。此外,这种行龙纹、牡丹纹、菊纹组合图案亦见于元上都青白石龙纹角柱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至元四年(1276年)龙纹铜镜。萧洵《故宫遗录》记载:“又后为兴圣宫,丹墀皆万年枝,殿制比大明差小。殿东西分(一作殿后外)道为阁门出,绕白石龙凤栏楯。栏楯上每柱皆饰翡翠,而置黄金鹏鸟狮座中……”萧洵描述的元故宫兴圣宫华版行龙纹,也和断虹桥栏楯龙纹颇为相似。
第五,断虹桥头石蹲龙须弥座上水浪纹样,与杭州灵隐寺大殿前北宋石塔基座上水浪纹相同,后者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这种水浪纹亦见于白塔寺元代石狮须弥座。此外,断虹桥华版雕刻的忍冬纹,与元大都福寿兴元观遗址出土汉白玉华版上忍冬纹图案几乎完全相同。
《析津志辑佚·风俗》记载:“都中(指元大都)桥梁、寺观,多用西山白石琢凿栏杆、狻猊等兽。青石为砖,甃砌大方,样如江南。”断虹桥与《析津志》所说元大都石桥的艺术风格完全相符,为我们研究元大都石桥提供了重要实物。以上部分引自林梅村《元宫廷石雕艺术源流考》(下)。
 拱券|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文章插图
二、“十八槐”
断虹桥北的道路两旁,疏疏朗朗地分布着古老的中国槐,这就是“十八槐”了。《旧都文物略》载:“桥北地广数亩,有古槐十八,排列成荫,颇饶幽致。”名曰十八,今天尚活着的只有十七棵,或者说是十六棵半。因为其中一棵早已枯死,却在根部萌生了一棵小苗,此即半棵之由来。由于这些树木年代久远,形成难得的绿荫,很早就成为紫禁城中的一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