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专访潮语话剧《风雨侨批》主创:含潮剧元素,获海外华侨好评


 海外|专访潮语话剧《风雨侨批》主创:含潮剧元素,获海外华侨好评
文章插图
侨批,是华人华侨从海外寄回家乡的一种特殊邮传载体,集书信和汇款于一体,广泛分布在广东潮汕地区,以及福建海南等地。广东汕头话剧团以侨批文化作为背景,耗时2年创作了大型潮语话剧《风雨侨批》,其中还融入了潮剧、工夫茶等潮汕文化元素。该话剧于2017年获得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得“优秀剧目三等奖”的荣誉。
“批一封,银二个。”12月17日晚,这部关于侨批史的潮语话剧走进“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的礼堂,演绎潮汕侨批业在抗战时期坚守自救的过程。2个多小时的演出换来了全程持续近10分钟的掌声,有人大声叫好,有人现场流下热泪。当晚共有1500余师生到场观看,包括来自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莘莘学子。
演出前,南都采访人员专访了该剧编剧之一、总导演、著名话剧演员赵曙光。他告诉南都采访人员,为了创作,他们曾找到当年开侨批馆的家族和批脚(派送侨批的人)的后人了解当年接批送批的情况。赵曙光谈到,至今,这部话剧的演出都不是商演,要么向观众赠票,要么受邀演出,旨在培养更多潮语话剧的受众。该剧还曾在泰国上演,引起在泰侨胞尤其是侨三代、侨四代的共鸣。
 海外|专访潮语话剧《风雨侨批》主创:含潮剧元素,获海外华侨好评
文章插图
赵曙光接受南都采访,谈《风雨侨批》创作。
【南都对话赵曙光】
七易其稿创作侨批题材话剧,获广东省艺术节奖项
海外|专访潮语话剧《风雨侨批》主创:含潮剧元素,获海外华侨好评】南都:为何选择汕头侨批题材进行创作?
赵曙光:侨批和普通信件还不一样,从清末民初开始,海外华侨通过“水客”和侨批馆等民间机构,从海外寄回家乡侨批。当时多少潮汕人就靠着这一封侨批与海外的亲友建立联系,并且靠着侨批的钱款过日子。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侨批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大量原生态的侨批史料承载了大量早期海外华人的家国故事,不仅见证了华侨的海外奋斗史,同时也承载着社会变迁、世代更替的鲜活记忆。这对于潮汕人民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自然也是我们潮语话剧创作的绝佳题材。
南都:整个创作过程花了多长时间?
赵曙光:2015年末,我和编剧陈继平老师开始采风,跑到汕头侨批文物馆了解史料,考察侨批馆旧址。陈继平老师还找到当年开侨批馆的家族和批脚(派送侨批的人)的后人,向他们了解当年接批送批的情况。
有了史料和侨批商后人的口述,我们对整个时代大背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基于此在进行剧本创作。花了近一年,我们才写完初稿,后来又请了中国著名剧作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郭启宏老师,以及国内戏剧界的专家、研究潮汕文化的学者等专业人士对我们的剧本进行研讨指导。整个过程剧本修改了7次。
直到2017年11月,这个作品《风雨侨批》才搬上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的舞台,最后拿下了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得“优秀剧目三等奖”的荣誉。
潮剧刀马旦串全场,导演也是演员
南都:我们看到话剧中还呈现了侨批文本的一些细节,比如画“狗”和“鳖”的由来。
赵曙光:是的,有一些侨批的文本是从侨批文物馆参考而来的,也有一些是民间流传下来的。画“狗”和“鳖”就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过去有人要寄批回家但不识字,又不想找人代笔,他就在批上画画,画了4只狗和3只鳖。在潮汕的家眷收到批就知道随批汇来的是60个大洋,因为潮汕话中,狗就是“九”的谐音,鳖就是“八”的谐音,四九三十六,三八二十四,加起来就是60个大洋。
南都:这一次你出演了“侯三”这一角色,你是如何把握的?
赵曙光:侯三是一个“墙头草”、“变色龙”,军阀时期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地方军官,抗战时期,他就是“维持会”会长。这就是个欺软怕硬、遭人憎恨的角色,但除此之外还有太多细节值得我去剖析刻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