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2月19日电题:外国短视频博主怎样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
新华社采访人员张昕怡、张武岳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在通过镜头展示中国的方方面面。这将成为一个有效的对外传播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罗军在第二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分享交流活动中如是说。
由中国外文局主办的“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颁奖典礼17日在山东烟台举行,大赛于2019年7月启动,共征集到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短视频作品40万余部,最终评选出50部入围作品,入围作品分别来自21个国家的42个机构和个人。
采访人员采访发现,外国短视频制作者正在以更深度探访、更细腻视角及更有力的表达,讲述他们所见所感,客观真实介绍中国的新情况。
(小标题)从“观察”到“洞察”
“通过这几天在工厂的生活,我对于中国工厂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理解。”歪果仁研究协会创始人高佑思在短视频作品《参加十几万人中国工厂的年会,我怎么哭了》中说。
山东魏桥集团的2020年年会,工人们动情演绎抗击洪水、保卫企业的节目,这让以色列人高佑思深受感动。他说,通过工厂,工人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认同。
在大赛上,这部作品获得评委会大奖。“国际短视频的内容正在走向深度,外国团队讲中国故事的作品从单纯的街访等形式转为体验式采访,形成了新品类。”北京雅迪传媒首席内容官周艳说。
在另一部名为《大使的任务》之《阿根廷·志合不以山海远》的作品中,阿根廷驻华大使以探访的形式,驾驶送快递用的三轮车,和快递员一同送货,为中国发达的物流业点赞。
除此之外,外国的短视频创作者们也越来越关注地道的中国文化,如肯尼亚的“德云”女孩、会写春联的英国小哥等,都得到了此次大赛评审团的青睐。
视频内容向深度发展还要破解创作中的本土化难题。“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国人加入外国创作团队。”罗军说,只有融入才能更好地跨越文化间隔,深入介绍中国。
(小标题)从“睹物”到“思人”
近几年,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巨大的市场培育了不少现象级短视频创作者,其中就有很多“洋网红”。他们中的一些人靠着介绍中国国内出现的新事物来获得流量。在此次大赛中采访人员看到,不少优秀作品的切入角度从曾经的“物”变成了“人”。
“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最好的方式是和这个国家的人交朋友。”来自德国的短视频创作者乐柏说。他坚信,从“人”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看中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年3月份,乐柏开始进行短视频创作,讲述在中国日常生活的感受,同时也介绍西方文化。视频中,他展示了1984年自己到中国学习游历的老照片,那个年代中国的老街、建筑、美食,还有人们淳朴的笑颜,都被他的镜头一一记录。
“网友们评论‘你的照片太有趣了’‘我们特别喜欢’,这让我有很大的满足感。”乐柏在短视频大赛的分享会上说,“我和太太正在收集中国人的故事,他们是贵州的农民、在上海创业的姑娘、美术馆馆长一家等等,现在已经收集了几十个。”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说:“中国在文化和精神层面都很丰富,这种多元是对外传播中吸引受众的要素,而它的载体是中国人和中国的城市。”
(小标题)从“表情”到“达意”
网络视频博主、美国人郭杰瑞的获奖作品《中国地铁首次在美国运营!街访美国人怎么评价新车厢?》中,一个细节引人注意:在波士顿地铁上,有粉丝认出了郭杰瑞,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这个推广中国美食的博主,因表达自己对于美国疫情的看法,被媒体关注,进而被越来越多海内外的中国人熟知。
“在郭杰瑞那里,我们想听到的不是‘我爱中国’,而是对中美文化的客观判断和双方价值观区别的介绍。”有网友在郭杰瑞的视频作品中评论道。
采访人员观察到,在今年获奖的短视频作品中,很多已不仅是“外国人表达对中国的喜爱之情”,而是客观理性探讨中外差异,以传递思想为重,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推荐阅读
- 玩石头就要做赏石文化的传播者,可一些人却成了奇石的封存者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迁安发布暂停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揭秘三星堆 为何有人称其不属于中华文化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同仁嘛呢调!
- 俗语中的四大嫩,四大蔫,和四大紧,四大松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