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玺璞|一抽屉的“宝贝”,见证?37年的从警岁月

今天要大家介绍一位有着37年警龄的老人和他一抽屉的“宝贝”。
95岁的侯玺璞,腰板笔直,慈眉善目,看上去至少要年轻20岁。

 侯玺璞|一抽屉的“宝贝”,见证?37年的从警岁月
文章插图
侯玺璞1980年时的照片
他耳朵有些背,需要别人大声说话才能听到。他的眼睛却很明亮,连老花镜都不用戴。
四世同堂的家,儿女孝顺,天伦之乐。8年前,送走长期瘫痪的老伴儿后,侯玺璞选择一个人生活。他每天看电视新闻,读单位给老干部订阅的《求是》《人民日报》,和邻居下下象棋。
更多的时候,侯玺璞喜欢打开衣柜门,用钥匙打开抽屉锁,拉开抽屉,将自己的那些宝贝一一拿出来,摆在床上。
在他眼里那些东西可真是宝贝啊!
工作证,荣誉证书,奖状,奖章,照片,笔记,简报,杂志……岁月久远,简报、杂志、奖状都发黄了,证书表面的红色淡了,边角磨得没了颜色,但都保存得平平整整,奖章依然闪着光泽。
这些精心保存的宝贝,带着岁月的标签存在侯玺璞记忆深处。
他注视着这些老物件,仿佛在和岁月长河里的自己对话。哦,那是28岁的我,那是36岁的我。嘿,这是50岁的我,60岁的我,70岁的我。呵呵,75岁的我还年轻啊。老伙计们,想不到吧,我都95岁啦……这是漫长的95年啊!

 侯玺璞|一抽屉的“宝贝”,见证?37年的从警岁月
文章插图
侯玺璞(前排右一)年轻时参加同事婚礼
惦着这些老物件,回想着过去的日子,侯玺璞有时会开心地笑着,有时会觉得眼眶潮湿,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从警岁月里的那些精彩片段……
第一个功模证
铭刻着与违法行为的斗智斗勇
最让侯玺璞珍爱的,是这本于1953年12月1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安局颁发给他的红色功模证。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功模证。
侯玺璞是穷人家的孩子,生在海河边,长在海河边。但家里再穷,爹妈也坚持让他读私塾,他不仅读了很多书,还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后来,为了维持生活,他四处打零工,饱尝了人间苦难,但贫穷依然伴随着全家。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了。
那天,侯玺璞站在欢迎解放军的队伍里,心潮澎湃,年轻的心激荡着。
经过审查筛选,侯玺璞走进天津市公安队伍,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人民警察。
侯玺璞先接受了一个月的军训。他记得,那时军训强度大,密度大,主要练会操,立正、稍息、齐步走、正步走,还有持枪练习立射、跪射、卧射、刺杀、枪上肩、致持枪礼,计时练习枪支拆卸、组装、保养,跟随老警察站岗……
一个月后,他被分配到六分局(今天津市公安局河西分局)挂甲寺派出所做户籍民警。得知要守护自己生长的地方,他的心情特别激动。
天津解放初期,社会上还很混乱。白天街道上不断传来零星枪声,人们行色匆匆。六分局要求民警对社会全面控制,既防内又防外,组织治保积极分子巡逻,对重点人口监控,查清辖区人员底细,还要找出隐藏潜伏的敌对人员。对于伪军和一些身份特殊人员,派出所都要求一一登记。
那时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很艰苦,连正式的警服都没有,民警穿的是解放军进城的军装,只是换上“公安”臂章。“但一穿上这身简单的警服,那份激动就自动转为沉甸甸的责任。”这是侯玺璞心里最朴实的想法。
派出所地方很小,也很艰苦。办公、值班、住宿,都挤在那么几间房里。几块砖垫起块木板,铺上草垫子就是床,掀开草垫子就是办公桌,然后坐在板凳上在“办公桌”上写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