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说的年代告别 | 米兰?昆德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向小说的年代告别 | 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
向小说的年代告别
——评《百年孤独》
文 | 米兰?昆德拉
重读《百年孤独》的时候 , 一个奇怪的念头出现在我脑海里:这些伟大的小说里的主人翁都没有小孩 。世界上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口没有小孩 , 可是这些伟大的小说人物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 , 直到小说结束都没有繁殖下一代 。拉伯雷《巨人传》的庞大固埃没有 , 巴奴日也没有后代 。堂吉诃德也没有后代 。《危险的关系》里的瓦尔蒙子爵没有 , 梅特伊侯爵夫人没有 , 贞洁的德·图尔韦院长夫人也没有 。菲尔丁最著名的主人翁汤姆·琼斯也没有 。少年维特也没有 。司汤达所有的主人翁都没有小孩 , 巴尔扎克笔下的许多人物也是如此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也是 , 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 , 《追忆似水年华》的叙述者马塞尔也没有 。当然 , 还有穆齐尔的所有伟大人物──乌尔里希、他的妹妹阿加特、瓦尔特和他的妻子克拉丽瑟和狄奥蒂玛;还有哈谢克的好兵帅克;还有卡夫卡笔下的主角们 , 唯一的例外是非常年轻的卡尔·罗斯曼 , 他让一个女佣怀了孩子 , 不过正是为了这件事 , 为了将这个孩子从他的生命中抹去 , 他逃到美国 , 才生出了《美国》这部小说 。这贫瘠不育并非缘自小说家刻意所为 , 这是小说艺术的灵(或者说 , 是小说艺术的潜意识)厌恶生殖 。
现代将人变成“唯一真正的主体” , 变成一切的基础(套用海德格尔的说法) 。而小说 , 是与现代一同诞生的 。人作为个体立足于欧洲的舞台 , 有很大部分要归功于小说 。在远离小说的日常生活里 , 我们对于父母在我们出生之前的样貌所知非常有限 , 我们只知道亲朋好友的片片段段 , 我们看着他们来 , 看着他们走 。人才刚走 , 他们的位子就被别人占了──这些可以互相替代的人排起来是长长的一列 。只有小说将个体隔离 , 阐明个体的生平、想法、感觉 , 将之变成无可替代:将之变成一切的中心 。
堂吉诃德死了 , 小说完成了 。只有在堂吉诃德没有孩子的情况下 , 这个完成才会确立得如此完美 。如果有孩子 , 他的生命就会被延续、被模仿或被怀疑 , 被维护或被背叛 。一个父亲的死亡会留下一扇敞开的门 , 这也正是我们从小就听到的──你的生命将在你的孩子身上继续 , 你的孩子就是不朽的你 。可是如果我的故事在我自己的生命之外仍可继续 , 这就是说 , 我的生命并非独立的实体;这就是说 , 我的生命是未完成的;这就是说 , 生命里有些十分具体且世俗的东西 , 个体立足于其上 , 同意融入这些东西 , 同意被遗忘:家庭、子孙、氏族、国家 。这就是说 , 个体作为“一切的基础”是一种幻象 , 一种赌注 , 是欧洲几个世纪的梦 。
有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 小说的艺术似乎走出了这场梦 , 注意力的中心不再是一个个体 , 而是一整列的个体 。这些个体每一个都是独特的、无法模仿的 , 然而他们每一个却又只是一道阳光映在河面上稍纵即逝的粼粼波光;他们每一个都把未来对自己的遗忘带在身上 , 而且也都有此自觉;没有人从头到尾都留在小说的舞台上;这一整个氏族的母亲老乌苏娜死时一百二十岁 , 距离小说结束还有很长的时间;而且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彼此相似 , 阿卡蒂奥·霍塞·布恩蒂亚、霍塞·阿卡蒂奥、小霍塞·阿卡蒂奥、奥雷连诺·布恩蒂亚、小奥雷连诺 , 为的就是要让那些可以区别他们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 , 让读者把这些人物搞混 。从一切迹象看来 , 欧洲个人主义的时代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时代了 。可是他们的时代是什么?是回溯到美洲印第安人的过去的时代吗?或是未来的时代 , 人类的个体混同在密麻如蚁的人群中?我的感觉是 , 这部小说带给小说艺术神化的殊荣 , 同时也是向小说的年代的一次告别 。
推荐阅读
- 林徽因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人生有一种愉悦叫享受孤独
- 上世纪70年代,被人故意怂恿、嫁给文盲丈夫的女学生,结局如何?
- 史湘云做了2件不该做的事,说了2句不该说的话,数年后才幡然醒悟
- 辛夷坞笔下的好小说,虐心不逊《十年》,娶了女主却不能爱
- 郑克爽真像《鹿鼎记》里写得那般不堪,历史和小说的差距有多大?
- 春夏秋冬——诗意醇厚的唐宋四季
- 人们常说的“三皇五帝”都指谁看看你认识几个
- 60、70、80年代的老物件,件件都有故事
- 文物年代如何鉴定?-艺创网
- 老祖宗常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精华,教你为人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