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县城·风物】古城故事,别样乡愁( 二 )


走在偃师的街上,不妨屏息静听,也许真的可以隐隐听到鼓声,那是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
 风物|【县城·风物】古城故事,别样乡愁
文章插图
洛河翔鹭
银条和热豆腐
文:云阳 杨道宾
如果外地人到偃师做客,问当地人哪种小吃最独特,大家肯定异口同声:银条。这种菜白如茅根,质地致密,吃起来嘎嘣脆,可以解酒清神、消腻利口、增进食欲。
洛河滩的沙土地上,刨出的银条既无须根,也无结节。无论是水焯做成凉菜,还是炝汁或者与虾仁一起爆炒,都是偃师人待客的一种绝佳美味,有“一口脆三年”之美誉。又因它的生长环境极为挑剔,需要土地有水而不湿、有沙而不松,故产量偏低、价格稍贵,有“白菜九畦,难抵银条一席”之说。
 风物|【县城·风物】古城故事,别样乡愁
文章插图
银条炒虾仁 供图:黄伟伟 李建丽
银条的种植历史久远,据说最早来自伊尹的发现和普及。伊尹擅长烹饪,也喜种植,便在西亳南郊培植出了这种紫花绿叶、高不过膝的蔬菜。人们感念伊尹的恩德,将这种植物命名为“尹条”,又因其细若银丝称为“银条”。它不仅在民间受到百姓喜爱,也曾得到宫廷的垂青。明代《偃师县志》记载:“银条作为历代宫廷贡品,寺庄一带银条最为上乘”。近年来,偃师银条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银条罐头远销泰国、越南、蒙古、俄罗斯等8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欢迎,被称为“世界奇菜”。如今,银条的种植和烹制技艺也成了省级非遗项目。2006年,偃师一酒店厨师将银条与虾仁同烹,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满汉全席》擂台赛上一举夺魁,被评为中国烹饪的“金牌菜”。
再来说说热豆腐。这有啥稀奇的?别急——作为古都,偃师的物产大概带了些“贵族”血统,很多小吃的吃法跟外地不太一样,比如早餐桌上的热豆腐。偃师的热豆腐,块头大、颜色黄,还要蘸着汁儿吃。它比豆腐脑老,又比豆腐嫩三分。
其实,当地热豆腐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属于“粗放型”。头天晚上泡好豆子,凌晨三四点就要早起磨豆子,用纱布滤去豆渣,将滤出的豆浆煮熟后再点入老浆。老浆,是上次做热豆腐时特意留下的浆水,点浆后5分钟左右,一缸热豆腐就做成了。天色将亮,顾客上门。如果没卖完就拿回去放入模具,经过挤压就成了豆腐,可以接着卖。这样做出来的热豆腐,看着渣粒明显、颜色泛黄,似乎品相不好,但却保持了豆子的原色原味,营养健康。盛热豆腐的容器也很特别,大多是木桶,容量有一立方米左右,比较重,一般会放在三轮车里拉着走。
偃师人习惯吃咸豆腐:舀上一碗热豆腐,配一碟调料汁。料汁大多是由生抽和老抽调制而成,再加入一些芹菜丁,也比较上相。
那天,经过多方打听,笔者和朋友找到了一家比较正宗的热豆腐店。早上6点左右,店里已经人潮如织。门口一对70多岁的大爷、大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看打扮,他们像是从乡下进城卖菜的庄稼人。两人应该是这里的常客,落座不用说话,老板很快端上来两碗热豆腐,并用小瓷碗分别装了两碗料汁。大娘拿起长勺,右手捏着勺柄,轻轻舀一块豆腐移至碗碟旁,勺子顺势一歪,抄进去两三块芹菜丁和一些料汁,整个过程非常连贯,不急不慢,一气呵成。之后稍作停顿,勺子摆正,热豆腐便缓缓滑入口中。与他们比起来,其他人仿佛只是在填饱肚子,而他们则真正在享受其中。就在那天早上,笔者一行才真正悟到了偃师热豆腐的吃法……
走在偃师,尝尝银条,吃碗热豆腐,再试试蔓菁小米汤和邓记驴肉汤,想必一个外地人也能够一慰乡愁。
叶县——
孔子游叶,叶公问政
文:徐坡
叶县自古是“文王化行南国”的遵化之地,也曾是春秋时期楚国重臣沈诸梁镇守的军事重镇。说到沈诸梁,他还有个大名鼎鼎的称号——“叶公”,就是成语“叶公好龙”的主角。不过,历史上的叶公形象,和成语中的不太一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