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按图索骥”,说的是伯乐的儿子凭借着图上画出来的样子,去寻找一匹真正的好马,结果找到的却是一只癞蛤蟆,还非常高兴地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后来这就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笑话,用来嘲笑那一些墨守成规的人。
文章插图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的话,这个故事反映出来的其实是古代画画不重现实形象只重意境的问题,连找马都找不到,何况是人呢?然而有时候又必须凭借画像去找人,那就是通过通缉令来抓捕逃犯的时候,就必须通过这么一种方式,并且往往还能够成功地抓到逃犯,这是为何呢?要知道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代通缉令上关于逃犯的画像是那么粗糙,不仅比不上照片那么还原,甚至找一个学过几天素描的学生都能够远远更加形象,古人们究竟是怎么通过这个通缉令,来判断逃犯身份的呢?这里的原因其实很复杂,通缉令只是一种主要形式而不是最为根本的方式:
【 抓到|古代通缉令画像那么粗糙,为何能抓到逃犯看第一句话,想跑也难】
文章插图
首先是因为古代的社会流动性很低,人们的生活圈子就那么大,平时就是围绕着家里那么几亩地操持,生活半径就是两三个村子,偶尔去一趟县城,村里镇里小县城的人们都是相互认识的,如果有陌生人到了这个地界,一下子就会辨认出身份,很难藏匿其间。
文章插图
其次是因为古代出行需要一个叫做“路引”的东西,这是由官府开具的一个身份凭证,首先推出这个规定的人是主持了商鞅变法的商鞅,他后来亡命出逃但是因为这个凭证,而无法成功在旅馆中住宿,也不能通过边境跑出秦国,最终被车裂而亡。
文章插图
再次就是通缉令的画像本身了,这个上面的画像虽然确实很粗糙,无法与本人的形象百分百还原,但是这个犯人的主要体征都会体现在其中,如秃头、大盘脸、三角眼、蒜头鼻、狮子嘴、招风耳等等,所以看到的人们其实并不是根据画像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去判断逃犯,而是根据所有的这些外形特征去判断。
文章插图
最后就是通缉令上的文字了,不仅标明了犯人的籍贯、姓名、所犯罪行等等,尤其是看到第一句话,那犯人就更是想跑也难了,因为第一句话往往是“如有提供线索者,赏银百两;若是成功生擒者,赏银千两”,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就能够很有效地调动起民众的积极性,让犯人陷入四面楚歌的危机之中。对此,你怎么看呢?
古代通缉令画像那么粗糙,为何能抓到逃犯?看第一句话,想跑也难!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三种吉祥鸟的画法分享
- 5本超经典的古代言情文少女眉若远山,琼鼻樱唇,桃腮雪肤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何没人造假?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不能!
- 古代科举经历1300多年,六首状元仅有两位,他们谁更厉害
- 古代名妓出场费有多高陈圆圆66万,此女让如今明星为之汗颜
- 古代人可以对圣旨造假吗?答案当然是不行,这第一个字就造不出来
- 古代科举状元的书法作品
- 转射机、藉车、诸葛连弩:古代机关术精美绝伦,谁才最强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