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很早就观察到了“斗转星移”现象,北斗七星的斗柄绕着东南西北一周,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于是,就有了“二十四节气”,它起源于先秦时期,是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到了汉朝开始,以此补充历法,成为了农业生产的指导时间表,至今依旧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章插图
中国历法的产生,同样依据于日月星辰,它们有各自的运行规律:日出、日落就是一日;月盈、月亏就是一月;地球绕太阳一圈就是一年。不过,在汉以前,中国古代的历法中一岁是366天,“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汉代时期,中国历法有两次改革:
一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
二是汉成帝末年刘歆编写的《三统历》,其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到了历法之中。
这两部历法将岁年合一,用数学计算闰月,一年是365天,此时,阴阳五行基本淡出了历法。
文章插图
那么,是谁发明的中国历法呢?
这应该是中国古代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据说,黄帝时期就有历法了,不过难以考证。《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曾派出星象官分别到东南西北观测星象,编制历法。在古代,历法就是皇权的象征,周王室没落之时,各诸侯各地区都推出了自己的历法。
最早可见关于历法的文字是甲骨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片,有整齐刻着的六十干支表。殷商的王或贵族都是通过占卜来了解天气和农业情况是吉还是凶。占卜者就会用烫热的青铜签去烫龟甲的内面,进而得到答案(龟甲裂开的纹路)。出土的这些甲骨片,文字整齐,不同于烫出的纹路,这些“文字”应该就是用来“记日”的。
【 中国历法|中国的这一历法,用了2600多年从没错过,世界都感叹不已】编成于战国时期的《夏小正》(也有人说此书成书于春秋之前),据说,就是夏朝的天文历法。先秦很多文献也多次提及“夏时”,《尚书·甘誓》也说“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三正就是夏正、殷正和周正。所以,传统观点认为:中国的历法始于夏。
文章插图
这里,我们来说说世界最长的纪日——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殷墟甲骨片可见干支的象形,而且,殷商帝王也多用天干做其代号,如:著名的帝辛(纣王),可确定殷商起已经有干支纪日了。
不过,直到公元前720年(春秋鲁隐公三年),干支纪日才脉络清晰,一直延续到了公元1911年,这期间的2600多年间从没错过、也没乱过。民国时期,官方用西方的公元纪年,但是,民间一直沿用老祖宗的方法,直到现在一样没任何差错。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与干支纪年“天道”五行不同,干支纪日是“地道”五行!
文章插图
《世本》记载“容成做历,大桡做甲子。”据说,公元前2697年,黄帝命大桡氏探究天地气机和五行。古人夜观星象是为了预测吉凶,从这日月五星运行中,观测出光阴荏苒春秋夏冬的规律,于是,便有了干支纪日,有了朔望月,有了闰月设置。
在汉之后,南朝祖冲之制订《大明历》、唐有《戊寅元历》、元代郭守敬、王恂等人制订《授时历》。元、明两代历法的回归年长度采用的都是南宋杨忠辅制订的《统天历》数据:365.2425日。这和现在通用的公历的数值完全一致。
中国古人相当重视天文和天文现象,他们勤奋观测,就是为了掌握其规律,制订出历法服务于生活和生产。中国史上一共出产102部历法,其它元素有增有减,唯独干支。一日一个干支,日复循环,中国的历史在干支这个时间表中,低调又不失骄傲地展示着。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宋江与吴用的这一举动,暗示晁盖生命步入倒计时!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