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在封建王朝时代里,服徭役是庶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越是战乱之世,国家对徭役的管控就越加严格,也会更加繁重。但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庭经营的主力,男性则往往成为徭役的主要对象,一家之户若是男丁缺乏,当唯一的男性服了徭役,这个家庭基本上也就是毁了,人们要去参加战争,就不能照顾家庭,这也是中国古代讲求多子多福的其中缘由,只有一个家庭多一些男丁,才可能避免家庭缺少男丁的情况。那么,中国古代的人们一般在多少岁以后,会服徭役呢?
史书有:“古者二十而傅,三年耕有一年储,故二十三年而后役之”,说的就是当男性长到二十三岁后,就要参与战场之事。这种说法来自汉朝,而在《史记》中有:“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什么是“未傅”呢,指的就是二十岁以下的男丁。那便是说所谓徭役在二十三岁的规定,是会根据战争情况有所变化的,当城池破灭、国家衰亡之时,十多岁的男丁也会服徭役,“年五十六为老,乃得免为庶民”,在荒丘野冢、古驿峡谷之间荒废了数十年青春而后,方才得回归故乡,这可算是封建王朝战乱年代的人生悲歌。
“十二月甲午鸡鸣时,喜产。四十六年,攻亭。四十七年,攻长平。十一月,敢产。四十八年,攻武安。五十年,攻邯郸。五十一年,攻阳城。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五十三年,吏谁从军。五十六年,后九月,昭死。正月,速产。孝文王元年,立即死。庄王三年,庄王死。今元年,喜傅。”在《云梦秦简》中曾经记载过一个叫喜的人物,参与秦国的对外战争而立军功,因此而受封爵位。喜这个人物的人生经历,虽然没有对先秦徭役制度进行详载,但是若从个人的层面来看,就先秦徭役来说对我们还是有所启发的。
文章插图
《汉书》有“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这里说的类似于今日的户口登记,可能说明当时的徭役制度有着非常完整的体系,成年之后就要登记,为朝廷所承认后才能服徭役。但是,按照《云梦秦简》的说法,喜到朝廷登记并服徭役的时间,大约应是在秦始皇元年,喜刚刚度过了十六岁的生日。这即是说秦国的男子成年时间,有可能就是在十五六岁左右。喜所成长的那些童年,正是秦国频繁对外征战的时日,长平之战恰好就发生在这个时期,那段时日秦国人对征战求爵的氛围是相当浓厚的,喜所受的教育也正是如此。
白起“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断赵救及粮食”,在《秦律》中有“除佐必当壮以上,毋除士伍新傅”,壮即壮年,而新傅就是刚刚成年可以服徭役的男丁,像喜这样刚刚年满十六岁就积极到朝廷中去登记徭役的年轻人,可能在秦国非常之多。但史书中又有“年二十为傅”,傅就是成年的二十岁。这即成为后来人说长平之战较为惨烈的原因,秦国人把十五岁的男丁都派到长平战场,秦国的伟业不仅要靠能征善战的白起之将,更要靠这些拼死冲锋的年轻人,历朝历代皆为如此,年轻人才是真正的天下。
后来的项羽对这个道理认识非常清晰,知道秦国人即便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人也能冲锋陷阵,《史记》里有“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欲坑之”,项羽对当年长平之战中十五六岁的秦国少年人决断赵国粮草之道,可能深有忌惮,才会欲图坑杀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因为秦国人在即将亡国之际,难免不会发动这些十五六岁的年轻人的。那么,十五六岁能够出征,出征而后若非马革裹尸,那便是得胜凯旋,这些服徭役的士兵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荣归故里呢?
文章插图
古诗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战乱年代若是没有结束,即便没有死在对阵之中,也可能死在敌国的埋伏圈中,真正能回归的可能是十之一二。就算是能够打赢一两场胜仗,回到故里若是遭遇敌国的反扑,仍然有丧命之忧。在军中虽是苦,可终究还是会有军粮储备,至少不会为忍饥挨饿而苦恼,因此喜才会刚满十六岁就迫不及待的登记徭役。《云梦竹简》载:“三年,卷军。八月,喜揄史…… 六年,四月,为安陆令史……七年,正月甲寅,鄢令史。……十二年,四月癸丑,喜治狱鄢。 ”
推荐阅读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成语故事:牛角挂书
- 故事:散文《第一次步行下乡》陈久平
- 布金买地的故事,戒痴和戒尘改变,执著防碍修行
- 故事:金老爷万般无奈之下,苏无名出手擒盗,一举成名
- 李白为什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梁思成的二婚妻子:学术成就上比不过林徽因,那就编故事抹黑她
- 今天,我们想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 经典且回忆歌曲《最佳损友》+《漂洋过海来看你》创作背后的故事
- 【关爱未成年人】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举行讲故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