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读红楼,看宝玉,感受立体多元形象

宝钗|读红楼,看宝玉,感受立体多元形象】《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叙性质、自传体的小说,所以,读宝玉,我们肯定寻找曹雪芹的影子。曹雪芹并没有把自己美化,而是通过塑造立体多元的宝玉形象,让我们读者感受到曹雪芹真实的自我。
《红楼梦》中,宝玉的戏很多,有关笔墨也不少。但是今天我主要借三十回内容,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宝玉的形象,是不是冷子兴口中所说的“贾宝玉是秉正邪二气之怪人”。
三十回按照行文顺序写了五个故事:1.宝玉潇湘馆给林妹妹赔不是;2.贾母处午饭时宝钗借扇带双敲,令宝玉十分尴尬;3.午休时王夫人处宝玉调戏金钏;4.从王夫人处出来,在蔷薇苑,宝玉看见龄官画“蔷”,心生悲悯;5.在雨中,宝玉于怡红院叫门,多时无人开启,等到袭人来开,宝玉踢了袭人一个窝心脚。
细读五个故事,我们勾勒宝玉形象,体会他的多重性格。
他是富贵人家公子的形象。他在一个腐败大家庭中生活,虽与其他公子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对待奴仆,也行使他的“特权”。比如调戏金钏,以轻薄调笑来消除自我郁闷;比如因开门晚了受点儿委屈就踢了袭人。这些都是纨绔子弟的阶级烙印。
他也是一个以伦理为中心注意平衡关系的形象。他往往顾及别人的感受,这也是宝玉备受大家喜欢的主要原因。他与黛玉道歉,又怕冷落宝钗,与宝钗搭讪,说宝钗是杨贵妃,却不料宝钗大怒,遭到宝钗的“借扇带双敲”,呈现了尴尬的局面。
他是一个笃信木石姻缘的形象。贾府上上下下都说“金玉良缘”,他却笃信“木石前盟”,他对黛玉的感情率真、专一、坚持。
他是一个多情的人物形象。他的多情不仅对黛玉及其他熟悉的女子,即便不熟悉的龄官,他也体谅,关心,怜惜。看到龄官拿着簪子画“蔷”,心里却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说不出的心事,才这么个样儿。外面他既是这个样儿,心里还不知怎么熬煎呢?看他的模样儿这么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呢?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宝玉看到龄官被雨淋湿,想道:“这是下雨了,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通过“熬煎”“分些”“禁得”这些词,生动真实地刻画出宝玉的心理,他对这位女子的心疼,体贴,关心尽显;同时被女孩的痴情所感动,所浸染。
宝玉这一丰富的形象,多重的性格,人物的真实,既应了冷子兴的那句话“秉正邪二气之怪人”,又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反思。
真的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啊,不仅宝玉这样,我们世人恐怕都如此,恐怕也都是秉正邪二气之人。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印度老人讲给孙子的故事。他对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厮杀。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当孙子着急地问爷爷哪只狼更厉害时,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这个故事中的两只狼好比人的优缺点,如果教育者(故事中的喂食之人)关注教育对象优点,让优势放大,教育对象就有可能越来越优秀。如果教育者关注教育者的缺点,让劣势放大,教育对象可能会越来越差,问题学生会越来越多,甚至无药可救。
这两只狼也好比我们的正邪之气,关注教育对象的正气,就可能让他们成为正直、善良之人。关注教育对象的邪气,就可能使他们走向歪门邪道。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说,每个学生都有优点,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最好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优势。
既然孩子优缺点都有,正邪二气并存,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是必然。因此,教师的教育不要聚焦问题,给自己的教育带来更多困惑,在情绪上有更多埋怨;而要聚焦解决,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关注正向,着力于发掘学生的自身潜能,调动当事人自身的力量。这样,我们遇到的教育学生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本文节选自《马老师聊语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