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耕读,身处田野却名比天高,灰色单调的一生也有属于他的风采( 二 )
接下来 , 便让我们正是走进曾巩的一生 。
意气风发少年郎
公元1019年 , 曾巩出生于一个书宦之家 , 他的祖父曾担任过尚书户部郎中 , 他的父亲曾易占是天圣二年的进士 , 时任玉山知县 。
曾巩自幼聪明机智 , 古书记载道:
“生而警敏 , 不类童子 , 读书百千言 , 一览辄诵 。”
十二岁时 , 曾巩作《六论》 , 14岁 , 跟随父亲到如皋县 , 在如皋隐玉斋读书 , 16岁时 , 又跟随父亲到玉山县读书 。曾巩的父亲对曾巩的学业十分看重 , 因此 , 常常把曾巩带在身边亲自指导他的学业 。而曾巩在父亲的身边也学到了许多为政知识 , 这对他立志报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
公元1036年 , 曾巩十八岁 , 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 , 但最终没能中举 , 这不能说是曾巩才华不行 , 主要是因为当时科举主要以词赋华丽取仕为主 , 但当时的曾巩所擅长的却是汉唐风格的散文 。
这次考试的失败 , 并没有打击到曾巩 , 因为他还很年轻 , 而且他还结交到了一位好友——王安石 。
此时的他年少气盛 , 胸怀大志 , 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他的文章中感受出来 。后世有人点评此时他的文章:
“剽鸷奔放 , 雄浑瑰玮若三军之朝气 , 猛兽之抉怒 , 江湖之波涛 , 燕云之姿状”
但是 , 不幸的是 , 在这一年 , 他父亲因为拒绝行贿被上司构陷 , 最终被罢官 , 曾巩父亲被罢官 , 这使得曾巩家中惟一的经济来源没有了 。
景祐四年 , 曾巩回到家乡 , 一边努力读书 , 一边还要分担父亲的压力 。
乐观与坦然 , 健康的心态面对社会
公元1041年 , 23岁的曾巩再次进京考试 , 而这时候 , 欧阳修的名声正盛 , 曾巩也是极其仰慕欧阳修 , 于是递上一封《上欧阳学士第一书》 。在这封信里 , 曾巩提出了“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上 , 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下 。”的观点 , 而这一观点与欧阳修“知古明道”的主张不谋而合 。待欧阳修亲自与曾巩见面之后 , 更是给与了曾巩高度评价 。
庆历二年的科举考试 , 曾巩还是落选了 , 而当欧阳修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 , 便写了一篇《送曾巩秀才序》 , 用以安慰曾巩 。但令欧阳修没想到的是 , 此时的曾巩全然没有其他落榜生该有的埋怨、不满而是积极地面对 , 乐观地接受 。
“广其学而坚其守 , 存一息而不堕志 ”
此时曾巩是以一颗端正的心去面对这些 , 那是一种释然 , 没考上 , 那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 终究能够考上的 。
在回家的路上 , 曾巩还目睹了一群路上的难民 , 写下了《上欧阳学士第二书》 , 在文中 , 他将自己的遭遇与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对比 , 认为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 。同时 , 在本文中 , 他也重点感谢了欧阳修的知遇之恩 。
这一次回到家乡的曾巩却受到同乡人的嘲讽 , 这些人平时妒忌曾巩的才华眼见曾巩落榜便大加奚落 , 甚至有人以诗嘲讽:
三年一度举场开 , 落煞曾家两秀才 。
有似帘间双燕子 , 一双飞去一双来 。
可是 , 面对这些嘲讽 , 曾巩选择一笑而过 , 根本便不放在心上 , “誉 , 恶乎喜而慕:毁 , 恶乎惧而避”在他看来 , 无论别人是赞誉他还是诋毁他 , 都随风而去 。而当他的好友王安石听到这些讽刺之语后 , 当即便写下了一首《答段缝书》为曾巩辩解 。
耕读岁月 艰难玉成
公元1047年 , 曾巩父亲去世 , 家族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曾巩身上 , 面对着四个弟弟 , 九个妹妹 , 曾巩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业 , 带着自己的弟弟妹妹到乡下以耕田为生 。开始了艰难的十年耕读岁月 。
为了生活 , 曾巩不得不去想尽办法赚取生活费用 , 但是 , 艰难的生活却始终不能磨灭曾巩内心的理想 。曾巩在一边赚取家庭生活费的同时一边刻苦读书 , 并且他还教导他的弟弟一起读书 。
十年耕读岁月 , 对曾巩来讲是一段非同寻常的岁月 , 由于家庭贫困 , 他有两个女儿都先后夭折 , 但是这一切打击都击不倒他 。
推荐阅读
- 十年阅读精选出来的 7 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 辛夷坞笔下的好小说,虐心不逊《十年》,娶了女主却不能爱
- 千年前, 若这个中国人再多活二十年, 之后就没有宋朝元朝什么事了
- 此女是他永远的心魔,甘愿毁容,二十年只做了一件对明教有益之事!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为什么有一些走红的作家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 十年无人过问的翡翠原石,大哥看一眼就认定买下,切开瘫倒在地
- 中国一奇女子,力撑王朝四十年,无心天下,却三次被迫掌管天下
- 诸葛亮做出一个预言,几十年后邓艾亲身验证,大叹丞相神人也!
- 近十年来古龙小说改编的十部电视剧,哪一部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 古宠她十五岁及笄礼上被太子堵在门后狂亲,狂喜道等你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