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王阳明训子家书,大智慧成就大人生( 三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王阳明告诫家人毋贪利,并不是说任何追求利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而是主张在追求利的过程中,让良知流行其中,所以“毋贪利”其实是让人省察克治,最终把贪利的念头清除出心。
毋任情,毋斗气丨流露情感时要适度、适可而止,如果无法做到适度和适可而止,那就是任情。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任何拘束,会带来危害。
关于斗气。有人问王阳明,人若忿懥(生气)了该怎么办?王阳明回答:生气这东西,人人都会有,但你不能过。你生气的时候,其实就是把外来的东西强行纳入到了自己心上。和它一较劲(斗气),就完全不符合天理了。那么,如何应对生气呢?王阳明说:当自己为某事生气时,你就把某事当成是别人的,比如你被人揍了一顿,你就把它当成是别人被揍了一顿。这样一来,你虽很怒,怒气却未能让你失去控制,时间一久,你也就恢复平静了。恢复平静,就是天理。这也就是毋斗气。
 成就|王阳明训子家书,大智慧成就大人生
文章插图
毋责人,但自治丨王阳明认为,人最应遵循的天理就是责己而不是责人。王阳明有个弟子特别喜欢责人,王阳明警告他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瑕责人?”这名弟子幡然醒悟。 王阳明补充道:“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当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自治,就是自己治理自己,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常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加以改正。王阳明说,当你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自我管理上,你哪里有时间去责人?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丨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自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能容人,是大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凡做人,在心地……蒂若坏,果必坠丨王阳明用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成就|王阳明训子家书,大智慧成就大人生
文章插图
《示宪儿》短短96个字,把从小要勤读书、循礼义、端心术、做良士的教诲阐述得通俗易懂。
后来王阳明又多次在给族中长辈的家信中谈到要教育正宪从小学会做好人、成良士,其中在给太叔克彰的信中提到,“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在《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中,王阳明告诉正宪:“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汝于此处,宜加猛省。”后来,明代“江西四谏”之一的王阳明弟子陈九川将先师这封家信中对“致良知”的解读归纳为“诚爱恻怛之心是致良知”,认为这是“先师平素教人不倦者”,在家书中对此反复提及就是希望正宪等王氏后辈们能传承不息。
王阳明的训子家书,倾注的都是对族中后辈的良知教诲,而跃然于纸间的,还有他那份源自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