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成功的人,连失败都不配?

——从《万历十五年》说起
《万历十五年》被作者定位为一本记录失败的书。既是记录失败,总难免有哀伤失意似云似雾缭绕不去。拨开这层层哀伤失意,是一个个失败的个体:怠政的万历皇帝、决意革新却被死后清算的张居正、企图调和阴阳而未遂的申时行、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自相矛盾的哲学家李贽,个个都是帝王将相、名家名流。
乍一看也不足为奇,因为历史终归是要为统治阶级代言。而细细一看,发现这失败的队伍里个个都是男子,而书中提及的仅有的几个女性也不过是这部失败总记录里一晃而过的暗淡背景。
 成功|不成功的人,连失败都不配?
文章插图
繁荣处没有女性,失败处亦没有女性,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疏忽。史学家们或许早就认定了不会成功的人,连失败都不配。而正统的史书大抵是记录成败的书,成者,后世行事之典范,败者,前车之鉴,不成不败的事总不被史官所重视。女子既与成败无关,在正统史书中的缺席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倒不是说中国所有的史书里都完全没有女性的身影,如果有人踏破铁鞋、费尽心机地去找,总还是会有点收获的。比如,去找那种专门记录女性历史的传记或者有些史书中的专门章节,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列女传》,此书记录了一些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的女性,但所选之事均体现了儒家对妇女的要求,所赞之事在现在多数人看来是对妇女的苛求和不公,女权主义者更是对此口诛笔伐。用专门的传记和章节来记录,总让人觉得有点拾遗补漏、聊以慰藉、以资鼓励的意思。

在正统的史书中,除去那些太另类的女性,比如封建时代的则天大帝、慈禧,近现代的革命女先烈等等,女性就算是存在,也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缺席的存在,因为她们永远是作为别人成败的原因或者结果而存在,而不是作为独立的自己而存在。
比如,某男高中状元,其背后是生母几十年节衣缩食的付出,其妻含辛茹苦地侍奉,而这样的功绩不过是被史官一笔带过,或者必须由聪明的读者从字里行间推测得来。
某国君终日沉溺酒色、荒淫无度最终国破家亡,这时候道德家们总是忙不迭地将妲己、褒姒之类的女性推上历史审判的最前台以警示世人祸国殃民的就是这些红颜祸水。
四面楚歌的项羽和亡命天涯时的伍子胥都假惺惺地对着红颜表示关切:“我自命难保,你怎么办呀?”聪明的妻妾总是能听出话外之音,自行了断以绝其后顾之忧,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成了别人失败的殉葬品。
《万历十五年》中,作为万历皇帝知音的郑贵妃和不成器哲学家李贽的那个颠沛流离的妻子,在黄仁宇讲述万历和李贽失意落寞的时候被寥寥数笔带过,留下了一个个男子失败阴影下更加黯淡的背影。其生死尚且无人在乎,更何况成败乎?
对一个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认定,其实本身就暗含着对其主体性地位的确认,也就是说首先必须把这个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或者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在这个前提下才有界定其成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史书是既是对现实的合目的性裁剪与取舍,史书中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缺席,源自现实社会中其主体性地位的缺失,这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

礼教的重重禁锢和无数德容颜工的义务,让历史上的女性根本无暇无力去建功立业,而有为才能有位,这似乎是古今同理。没有建功立业的人,很难受到重视,甚至很难被视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更不会入史官的法眼。
成功|不成功的人,连失败都不配?】不过,对于女性而言,这一切似乎显得更为苛刻,因为她们即便是有了功业,也未必正史留名。真实的历史中,确有几个冲破层层禁锢和重重义务而建功立业的女性,然而她们即便功勋卓著,也常常被史官或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者仅仅作为他人成败的陪衬,淹没在历史的尘烟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