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39 防己 秦艽 络石藤 雷公藤 豨莶草( 五 )


如果你把张景岳的原著你好好的读一下 , 张景岳这个分阴阳 , 他就是说这个比如说以精血分阴阳 , 以精气分阴阳 , 那么精是属阴的 , 气是属阳的 , 那么这个阴阳不可分 。 在这种情况下 , 那么善补阳者必须于阴中求阳 ,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
另外他同时又指出了以寒热分阴阳 , 阴阳不可混 , 这个时候是水火不相容的 , 这个阴阳是不可混的 。 那么我们现在的补阴药和补阳药 , 不是以这个精气分阴阳 , 而是以寒热分阴阳 。 那么他在以精气分阴阳当中的结论 , 我们现在把它用在了以寒热分阴阳 。 寒热分阴阳 , 张景岳本人就说是不可混的 。 所以这个都是读书的时候不求甚解 。
那我们在有的中药书 , 本草学里面什么药善走 , 什么药善守 , 那它一定是有前提的 , 不是这个药和任何药对照它都善走、善守 。 所以有的人学本草以后老是觉得迷惑不解 , 比如说谈这个附子、干姜 , 在这个人的里面说附子善走 , 那个人的本草又说附子善守 , 过去有的人就问我 , 张老师究竟这个附子是善走还是善守?我说两种说法都对 , 前提、参照物不一样 。
因为前人说这个附子善走就是说它作用的部位很广泛 , 它和干姜对比 , 干姜是守中的 , 它主要作用于中焦 , 附子通行十二经 , 它到处都能去 , 这样子相比 , 那么附子就是善走的 , 干姜就是善守的 。 那么反过来有的人是从发挥药效的时间和维持的时间的长短 , 干姜发挥的温阳或者就是治疗亡阳来得很快 , 这个时间维持得很短暂;附子好像发生的温里作用很缓慢 , 很长的一个时间才能产生疗效 , 但一旦产生疗效维持得很久 , 他从这个药效学的时间的长短 , 附子就善守 , 干姜就善走 。
有的医家又是姜和附子有没有发散作用 , 有发散的那就是善走的 , 没有发散的就善守的 。 那么姜能发散 , 姜就善走 , 附子没有发散的作用 , 那么它就是守的 。 所以这个在明清的本草学家 , 讲这个附子、干姜 , 讲走的 , 讲守的都有 , 但是你仔细去读他们的书的时候 , 每一个人他的前提都是不一样 。 所以中药像这一类的结论 , 任何一句话都可以找到前提 , 找出了前提你才是真正懂了 。 你没有找出前提 , 对这句话你是囫囵吞枣 , 那就乱用 。
所以这个是关于风药当中的润剂 , 或者风家润药(的理解) 。 比如说前面的防风也认为它风药润剂 , 防风是和羌活这一类比 , 防风就不容易温燥 , 不那么温燥 , 不容易耗伤津液 。 那如果防风和秦艽来比 , 那么可能秦艽就更加是润剂 , 防风相对而言就不是了 。 所以这个就是参照物的问题 。 所以秦艽因为有这样的一些说法 , 不外乎就是说明一个问题 , 前人在把它作为祛风湿药使用的时候 , 不管证型 , 关键在配伍 , 寒热虚实(均用)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39 防己 秦艽 络石藤 雷公藤 豨莶草文章插图
防风
就是有的书上说的 , 不问寒热新久 , 新就是痹证刚刚开始 , 是实证的 , 有的可能是风邪比较偏盛的 。 久那么可能肝肾亏虚 , 兼有筋骨痿软 , 照样秦艽可以使用 。 它耗伤津血的作用 , 不良反应不是很严重 。 所以总的一句话 , 秦艽是临床常用的祛风湿药 。
另外秦艽的通经络 , 也就是舒筋活络和我们昨天讲的白花蛇这一类是一样(的) , 除了风湿痹证 , 还经常用于中风后遗症 , 尤其是在古代 , 治疗中风的方当中用秦艽的相当多 , 在里面也不是作为祛风湿药 。 比如今后大家学的什么大秦艽汤 , 或者这一类的 , 甚至于有些典型用来补肝肾 , 最后用来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当中 , 在补虚的同时加一点秦艽 , 那也是用的这个作用 。
另外秦艽的止痛和防己一样 , 也是其他很多疼痛证 , 包括牙痛、外伤疼痛都有使用的 。 秦艽的功效比较多 , 另外能够清湿热 , 有的说它清热除湿 , 或者清除湿热 , 在临床上很多湿热证 , 湿热黄疸、湿热疮疹可以用 。 而且临床上有用秦艽治疗黄疸单用 , 而收到了明显效果的这种报导 。 更多的是把它和我们前面学的大黄、栀子 , 后面要学的茵陈蒿 , 或者前面的龙胆草 , 等等这些(药)配伍的情况下使用 。 就把它作为一个利湿退黄的药 , 主要用它来清湿热 , 所以很多湿热证可以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