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改|分离十多年,生死存亡两不知,他给自杀儿子留遗产,至死未改遗嘱( 三 )


 未改|分离十多年,生死存亡两不知,他给自杀儿子留遗产,至死未改遗嘱
文章插图
一朝一夕的“思想改造”本来就是天大的笑话,父子亲情不经长久交恶突然决裂,更加是不可思议。所以胡适认为儿子文章作假,不无道理。因为就在去年5月11日,他早已遇到同样的事——香港纸刊登出《北平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给胡适的公开信》,文中对胡适双管齐下,既满是批评,但又暗藏劝谕:“在三十年前,你是青年的导师。你在这是非分明胜败昭然的时候,竟脱离了青年而加入了反人民......”中途话锋一转,“我现在很诚恳的告诉你,你应该正视现实,你应该转向人民,翻然觉悟......希望我们将来能在一条路上相见。”胡适纳闷了,陈垣什么时候会写白话文了?这莫不是有人从中捉刀。随后,胡适于1950年1月9日发表文章公开回应,表示绝不可能在一条路上相见,同时略带嘲讽感叹:“可怜我的老朋友陈垣先生,现在已没有不说话的自由了!”不知听到这句话,陈垣作何感受,因为离开前,胡适曾约陈垣一同南飞,但遭拒绝。有了陈垣这样的先例,胡适就更加肯定,“放出亲儿子的思想报告”,是大陆方面对他发表文章对抗舆论的狠狠报复。值得一提的是,胡适一生人缘很广,朋友很多,不止已经70岁还发文抨击他的陈垣,后来留下来的昔日老友都纷纷倒戈,其中包括高徒罗尔纲。在得知学生胡思杜与父亲反目后,他大受启发,立刻提笔阐明立场,把矛头对准老师胡适。但最后,他们的结局也是相差无几,更甚者就有劝胡适留下的吴晗,落得家破人亡自杀告终。要说他们错判时局也好,忽略时势也好,但其实没有任何奚落他们的籍口。留下来的人,选择的不单单是一个政权,还选择了爱得深沉的祖国大地,选择了土生土长的山河故土,何错之有?只怪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未改|分离十多年,生死存亡两不知,他给自杀儿子留遗产,至死未改遗嘱
文章插图
图 | 胡适与昔日友人胡思杜的“大义灭亲”得到了上层的赞赏,悲哀的是,他是一个典型的“拍马屁倒霉鬼”,越是献殷勤,越是适得其反。五十年代中期,风潮高起,胡适成了“百万思想大军”追剿人物,举国动员清算胡适流毒。远在美国的胡适常留意国内舆论,各种抨击文章都有看,直言搔不中痒处,他解嘲说:“我觉得他们越清算,越提醒人家对某种思想的回顾。他们清算“胡适思想”,等于温习我的书。”胡适似介意又不介意,这不足为怪,他本就以容忍出名,但很遗憾的是,他的儿子胡思杜成了献祭品。1957年,新的风潮开始了。关于说话,可谓夹缝求生——不说不行,说多必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加傻不拉叽赶着投胎。嘴巴啊,真是一个时代的痛苦渊薮,多少知识分子为此饮恨终生。胡思杜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太过单纯,不够狡猾,以为他们想听真心话,积极提了许多教学改革建议。更要命的是,他突然改口公开为胡适辩护——“我父亲并不是报上说的那个样子。”殊不知,这是一招“请君入瓮”。结果,他被分清了“左右”,打成了有派别的分子。到头来,明明断绝了关系,但父子俩还是被捆在一起揪着打。父亲的“包袱”,是绚烂的荣耀还是沉重的罪过?胡思杜饱尝其中辛酸,最终他在漫天飞舞的口诛笔伐中找到了答案——1957年9月21日,胡思杜精神崩溃上吊自杀,死因定为自绝于人民。
 未改|分离十多年,生死存亡两不知,他给自杀儿子留遗产,至死未改遗嘱
文章插图
图 | 一头白发的老父亲胡适听闻死讯,胡思杜的远房堂兄胡思孟匆匆赶来,一进学校就看见满院批胡大报。学院的人拿了胡思杜的遗书给他看,可叹里面的一字一句都辨明了胡思杜绝非寡情少义的人,相反还流露出了天性淳良的一面。“现在我没有亲人了,也只有你了。你来了我一定不在了,找我的一个同事,他会告诉你我的一些情况。你是我最亲的人了,现在我已经死了,你不要难过。你能吃苦,耐劳。我留下的六百多元钱,公债券二百多元,你的孩子若能上学的话,供给他们上大学。一个手表也给你,留个纪念。希望你们努力工作,你的孩子们好好学习,为社会主义立点功。”六生命的最后几年,胡思杜唯一的亲人是他的远房堂兄胡思孟,替他收尸的人也是堂兄胡思孟,其余亲人恐受牵连,不甚来往。唯这个堂兄目不识丁,没什么可怕,但后话是他也被抓去了修铁路。胡思孟将胡思杜葬于后山荒冢,草草地立了一个小木牌。一个时代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就这样结束了,巧的是,胡思杜死了,批胡也结束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