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改|分离十多年,生死存亡两不知,他给自杀儿子留遗产,至死未改遗嘱( 二 )


 未改|分离十多年,生死存亡两不知,他给自杀儿子留遗产,至死未改遗嘱
文章插图
1948年,胡思杜刚回国不久,虽没大学文凭,但却接到了不少工作机会。山东大学的历史系还邀请他去大学教历史,胡思杜非常乐意。但没想到父亲以“思杜学业未成,不是研究学问的人才”,替他一一拒绝了所有的工作邀请。胡思杜暂且成了无业游民,在家闲了一段时间,直到8月30日,他在北平图书馆当了一个小职工,这是父亲胡适亲自安排的。胡适不希望儿子通过自己的面子关系获取工作机会,他认为安排胡思杜在图书馆工作,是一个静下心来好好补回知识的好机会。但是胡思杜有没有领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这又是一回事。或者胡适做的对不对,有没有考虑儿子的内心感受?这也是一个问题。总之,这一次闹不愉快,为父子二人的关系走向埋下了伏笔。
 未改|分离十多年,生死存亡两不知,他给自杀儿子留遗产,至死未改遗嘱
文章插图
图 | 胡思杜(右)与哥哥、父亲母亲1948年12月,国民政府兵败如山倒,时局急转直下,大军包围北平,城外不停广播,指名道姓请胡适之先生留下。私底下,爱徒吴晗又派人传来口信,请老师判断时势,只要不走,可以继续当北京图书馆馆长。可惜胡适并不领情,微微一笑说:“他们要我吗?”这时,南京方面也发出“抢救名单”,胡适在列,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两次亲笔署名发函,要求胡适乘专机南飞。12月15日,南京方面专机抵达南苑机场,战火已蔓延北郊,形势严峻不容考虑。胡适和江冬秀匆忙收拾行李准备登机,但此时却发生了始料未及的事情,小儿胡思杜竟然不愿意离开。这令胡适大吃一惊,问他什么原因?胡思杜说:“我是普通平民,不担任任何官职,再说我又没有做什么有害XXX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情势危急,机会稍纵即逝,劝说再三无效,胡思杜坚持留下。儿子27岁了,胡适也拗不过他,更没时间在这紧要关口给一个“闹脾气”的大孩子做思想工作。于是,父子俩就此骨肉分离。江冬秀非常难过,给胡思杜留下了许多值钱的金银细软,叮嘱结婚时再用。日后,胡适在日记中留下了淡淡一笔:儿子思杜留在北平,没有同行。
 未改|分离十多年,生死存亡两不知,他给自杀儿子留遗产,至死未改遗嘱
文章插图
北平解放后,胡思杜仍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彼时他依旧吃好玩好,因为花钱大方,朋友很多,北京还有十多位堂兄妹,闲暇时一聚言欢,丝毫不因父母远去而寂寞。但不久,他告别了曾经的自己,组织安排他到华北革命大学政治部进行为期11个月的思想学习,即所谓的“思想改造”,以准备更好地融入新社会。在革大学习,胡思杜兴致高涨,一改不爱学习的毛病。时下进步青年都以能进革大为骄傲,胡思杜认为自己受到了器重,学习会上踊跃发言,多次受到表扬。一晃11个月,胡思杜即将在革大毕业,他决心加入组织,还把母亲留给他的一皮箱金银首饰上交,坦言自己不需要这些东西了。为此,他得到了肯定,允许到唐山铁道学院当老师教历史。1950年9月11日,胡思杜写了封信给远在美国的母亲,告知好消息,自己要当老师了。信末,他还提到父亲胡适:“爸爸希望他少见客,多注重身体。”胡思杜向来少给家人写信,胡适特别珍惜,他把儿子的信抄在了日记本上。回想当初不让他当老师,现在当上了,还知道写信来卖弄一番。然而,仅仅11天之后,这对父子就成了敌人。9月22日,香港《大公报》发表了胡思杜的一篇思想报告——《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叛》。其中言辞尖锐犀利,激烈猛批胡适是“人民的敌人”,“自己的敌人”,誓要与胡适划清界限、脱离父子关系。这篇文章在海内外都引起很大关注,美国英文报纸也加以转载。胡适看完,极其难堪尴尬,尤其一些中伤字眼——“忠实走狗”,伤透了一个父亲的心。但片刻之后,胡适皱了皱眉头,付之一笑,“这怎是小儿本意?此文是奉命发表的。”如此一想,心情大好,随手将文章剪下来粘在日记上,丝毫不记于心。面对采访人员的追问,胡适还回击说:“我们早知道,在XXX义国家里,没有言论的自由;现在我们更知道,连沉默的自由,那里也没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