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韩愈:从苦孩子到大佬的逆袭


 逆袭|韩愈:从苦孩子到大佬的逆袭
文章插图
作者:黛珂天才固然是令人倾佩与羡慕的,但一个百折不挠走向成功的人,方称得上真勇士!——前言韩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聪明,但刻苦;启蒙早,发迹迟;穷困潦倒,却有一肚子的经史子集;作为文人,又擅长打仗;得官不易,却失之朝夕。这样的人,既普通,又丰富,所以褒贬不一,捉摸不定。不过对于任何一个读书人来说,韩愈注定是一座无法绕过的高峰!因此我们不妨遵循他的成长经历,来看看这位穷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文坛盟主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韩愈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即公元768年,字退之,祖籍是河南沁阳。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曾做过武昌县令。李白说他:“未下车,人惧之;既下车,人悦之。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侧目。”李白不轻易评价一个人。顶多是赞扬一下某人具有爱喝酒、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对于做官,又具有如此威望与德行的同行,虽然地处偏远,身居下僚,李白仍不忘歌颂。他死后六年,这个叫韩愈的小朋友出生了。韩愈年方三岁,父亲去世。其实父亲的年纪也不小了。因为韩愈哥哥韩会的儿子,也就是“十二郎”,已经同韩愈差不多大了。之后,韩愈便由兄长韩会和嫂嫂郑氏抚养。和侄儿“十二郎”名为叔侄,却情同兄弟。韩愈八岁时,韩会因受到元载案件牵扯,被贬为韶州刺史。一大家子舟车劳顿地来到广东。两年后,兄长韩会不幸病逝。而广东这个地方,也与韩愈的人生正式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时韩愈的家庭情况,其实是可想而知的。此刻全家一百多口人的担子,全部落在了嫂嫂郑氏一人身上。她将丈夫的尸骨葬于沁阳后,此时李希烈等人叛乱,长嫂于是带着一家老小避难宣州。她常常抚着“十二郎”的头对韩愈说:“韩氏两代,就只剩下你们两个了。”韩愈后来自叹:“那时候你还小,自然不记得了;我虽然能够记得,但也不能体会话中的悲凉啊!”从幼年起,韩愈就开始像历史上所有取得大成就的学者一样,投入到忘我的读书中。他读书的方式就是背书。而且记性似乎很不错,因为没过多久就已经把六经全部背完了。这种方法的目的和后来苏东坡少年抄写《汉书》是一致的,因为要考科举,光理解不够,还要张口能来。而侄儿“十二郎”,和他的名字一样——少年老成,两人一起读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逆袭|韩愈:从苦孩子到大佬的逆袭
文章插图
考试之路漫如沟壑韩愈十九岁来到长安,开始结交一些文章大家,但也就如他后来自述的:没钱没势,又不拜谒权贵。上流社会的贵族,都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在人情社会,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他投出去的几篇文章基本都是论文法的,而崇尚文字的人,权位都比较低下。所以韩愈的交友,对他三年后参加科举,并没有丝毫帮助。贞元五年(789年),韩愈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以失败告终。第一次落榜也许还容易接受,可是之后又接连两次落榜。这放在任何一个青年人身上,心态都已经炸了。韩愈也不例外。他心想:“我读了那么多年书,难道真的一点儿用都没有吗?还是我太笨了,才学不如人家……如果是我太笨了,怎么还会记得那么多文章、作出那么些诗?能背诵那么多经典,写出那么些有名气作品的人,却一直考不中进士。这到底是上天玩我呢,还是有什么人为原因?”韩愈一生信奉天道,在他当时看来,也是人为因素居多。可是没办法,对于一个靠别人接济来过活的穷小子来说,什么别的出路都没有,只有硬着头皮接着往下考。幸运的是,这次他终于遇上了自己伯乐——陆贽。陆贽作为主考官,非常欣赏韩愈的文章。于是上榜也就变得顺理成章。然而,考中进士,这仅仅是第一步。还要通过吏部的铨试,才能授予官职。可是这条路上,又是磕碰连连,持续三次都以失败告终。韩愈愤慨地说:“就是让孔、孟来等人考,也一定失败!”这不是气话,在骈文之风下,就是屈子的《离骚》拿来,在考官眼里也不过是一堆垃圾,不合时宜。来京九年,一无所获,除了长期的捉襟见肘,他也再没有心力待下去了,于是收拾东西,准备找份工作。在此需要提一下,在韩愈考中进士的第二年,其嫂郑夫人便去世了。所以她终究没能看见韩家再现辉煌。从幕僚到教师在二十六岁到来之际,韩愈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府中做了推官。同时指导张籍、李翱进行文学创作。三年后,董晋病逝,韩愈扶其灵柩离开任上。刚走四天,军中就发生兵变。韩愈后来也在诔文中说:“因为这件事没能邀请老成来小住。”不过也算是因祸得福。到徐州后,韩愈又出任张建封推官,试协律郎。冬天,张建封派韩愈进长安朝政,又勾起了对长安的留恋,于是再度参加吏部考试。不知是天意弄人,还是命该如此。这次韩愈中了。和上次考进士一样,也是四次登榜。值得安慰的是,若是没有持续六次的落榜,若是没有如此坎坷而奇特的心路历程,韩愈在未来恐怕还无法担当得起“文坛盟主”的称誉!因为在第二、第三次失败后就终止的人,注定不是最杰出的代表。次年春天,韩愈被任命为四门博士,也就是副教授。以韩愈的学术水平作教师,自然是绰绰有余。他对这份工作一开始是很乐意的。后来在《进学篇》中记录: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话很深刻,但是这些贵族学生却根本不听他的。不过也可以理解,试问一群打小生活在温柔乡中的纨绔子弟,又怎么会明白这位出身贫寒的文德君子呢?后来韩愈又两次再为国子博士,但学生们却夹带嘲笑说:“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无怪乎韩愈要发出:“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这感慨,既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身为老师的哀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