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女艺术家|荐书 | 战争

“他们离群索居,过着降调的生活。但又分明那样热烈,谱写着大调的旋律。”
——大卫· 冯金诺斯《夏洛特》
这可能是描述夏洛特的一生,最贴切也最有诗意的句子。
夏洛特·萨洛蒙(Charlotte Salomon)是一位德裔犹太艺术家。她的家族有着精神病史,她的妈妈、姨妈等多位亲属相继在她年幼时自杀离世。
 战争中的女艺术家|荐书 | 战争
文章插图
她的父亲后来与一名犹太裔女低音歌唱家再婚,全家因躲避二战而逃难到法国。在这期间,她依靠绘画来治愈亲友因疾病和纳粹杀戮相继离去而带来的伤害,在短短一年内创作了近800副作品。
 战争中的女艺术家|荐书 | 战争
文章插图
在躲避纳粹追捕时救济她的美国女人奥蒂丽,最终选择带着其他逃难者离开欧洲,夏洛特因为没有护照未能随行。她和奥蒂丽的男友,同样未能前行的犹太人亚历山大相伴留在法国,渐渐日久生情而决定结婚,却在登记时因暴露了二人的犹太裔身份而被抓入集中营,此时她已怀有四个月身孕,在进入集中营三个星期后被处决惨死。
她在被抓前转移给挚友藏匿的画作随后被公布于世,家人却都不知道她有如此丰富的绘画才能,作品也震惊了世人。她在逃难期间的作品多以战争、死亡等题材为主,被后人誉为艺术界的法兰克·安妮。
 战争中的女艺术家|荐书 | 战争
文章插图
“悲观者在好莱坞找到归宿,乐观者则在奥斯维辛葬送生命。”
——比利·怀尔德
 战争中的女艺术家|荐书 | 战争
文章插图
《夏洛特》
被夏洛特的经历吸引,一方面源自对战争年代里艺术顽强生长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艺术评论家冯·基默尔曼的艺术随笔文集《碰巧的杰作》中,提到了夏洛特身世和她过人的绘画才华,从而引发了对这本法国作家大卫·冯金诺斯的传记《夏洛特》的延伸阅读。
 战争中的女艺术家|荐书 | 战争
文章插图
《夏》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蒙太奇般的电影诗。笔者记录他寻访夏洛特故居,如今已是斗转星移,变成网络公司的办公地。应门的人甩了笔者响亮的闭门羹,镜头好像却追进屋里,回到20世纪犹太中产家庭中的歌舞升平。
描述即将到来的战争,笔者没有直接描写任何杀戮与血腥,只是淡淡记录夏洛特继母,那个女低音歌唱家在演出结束遭到的恶意谩骂,还有人们渐渐开始点起熊熊大火焚烧书本这样的点滴,预示着暗涌的腥风血雨。
一路追寻到夏洛特生命末尾——在法国蔚蓝海岸边,当年治疗过夏洛特的莫里蒂医生的女儿,指给笔者夏洛特转交医生保管的画箱。画箱打开,却见接住画的人变成了几十年前莫里蒂医生的样子。
笔者在夏洛特故居门前的地上,看到了印有夏洛特名字的金色铭牌。德语Stol perstein称之为“绊脚石“,记得提醒人们,脚下是这些祭奠了和平的生命。
 战争中的女艺术家|荐书 | 战争
文章插图
绊脚石为10厘米见方的铜片,上面镌刻着二战中被驱逐或遇害的犹太人的名字、生日、忌日、身亡地点等信息,铺于其原先住址前。是德国艺术家冈特·德姆尼希发起的纪念犹太人项目。
 战争中的女艺术家|荐书 | 战争
文章插图
"高兴和迷茫这两种情绪是可以并存的,幸福不一定意味着没有惶恐。"
战争中的女艺术家|荐书 | 战争】由这本传记继续延伸,书中躲不掉的,是夏洛特的自传作品《人生?入戏?》。
很少见到用问号作为书名的情况,也可能因此注定了作者和她作品的一贯冷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