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院 · 大器设计“昭君博物馆”荣获2021德国国家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 二 )


 中国|中国院 · 大器设计“昭君博物馆”荣获2021德国国家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
文章插图
▲ 建筑体量生成和昭君青冢的关系
 中国|中国院 · 大器设计“昭君博物馆”荣获2021德国国家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
文章插图
▲ 从青冢延伸而来的轴线(由北向南看)昭君博物馆是为内蒙古自治区七十年大庆而建设的。由于种种原因,建筑师从接到这个项目到预计完工只有两年,留给设计的时间只有很短的几个月,甚至很多设计问题会在施工过程中解决。于是我们要构筑一个快速建造和搭建的体系,让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快速搭建和建筑的相对永恒性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这对于建筑师是非常大的挑战。
土木印象
关于形式,设计考虑得并不多,并力求让房子回归一个最为低调或者最为自然的状态。项目的主持建筑师曹晓昕说:昭君博物馆和我以前做的房子,或者说和所谓绝大部分现代建筑有很大差异,看不到太多的手法。我想用材料营造这个空间,所有的建筑语言也都是属于这个材料的语言,与其说是对形式的构想,不如说是对材料的构想。
昭君青冢是由人工积土夯筑而成,据考古推断,其上曾经有木构楼阁建筑。我们当今再建的时候,更愿意用一种新“土木”跟它取得材料上的对话。当然,现在不适合再用夯土,我们用混凝土作为新“土”来构建整栋建筑的表皮,同时采用了胶合竹材料的竹钢作为“木”的对应。
 中国|中国院 · 大器设计“昭君博物馆”荣获2021德国国家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
文章插图
▲ “土”与“木”的结合混凝土实际上和夯土具有某种相似性,它们都属于冷胶凝性材料,生土在夯土过程中也会加入灰料,产生一些化学变化。昭君博物馆的突破在于抓住了两种材料工艺的相似性,我们也思考用混凝土做“夯土”和真正夯土的差异在哪?由于需要在短期内建造完成,昭君博物馆采用了大量工厂预置的混凝土挂板,板缝干脆没有处理,完全地暴露出来。这暗含着我要表达的技术伦理——这是板而不是真正的夯土。
 中国|中国院 · 大器设计“昭君博物馆”荣获2021德国国家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
文章插图
▲ 仿夯土混凝土挂板——新的“土”我们在竹钢结构的设计中加入大量的斜杆,受拉和受压的这些斜杆形成一个巨大的雨棚作为景区入口。在当下的工艺和快速建造的前提下,胶合木结构之间不可能再采用榫卯连接,而是采用了角件连接,但是通过对构造的设计,只有一些比较细小的铜拴钉的头暴露在外面。这样的工艺暗示既达到了材料的相似性,又保持了现有材料和传统材料的距离,让它们在“像”与“不像”、“熟悉”和“不熟悉”之间去和青冢取得对话和联系。
 中国|中国院 · 大器设计“昭君博物馆”荣获2021德国国家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
文章插图
▲ 入口处胶合竹材质的宽大雨棚 —— 新的“木”空间营造
为了让游客更好体验博物馆与历史遗迹的历史对话,博物馆南侧园区入口处设计了巨大的漏斗形下沉广场,通过标高的变化,引导远方的游客进入并穿越建筑,青冢的图像在游客穿越过程形成“窥见-窥不见-消失-显露-全部呈现”的场景感变化,强化了博物馆与两千多年前的昭君青冢的视觉对话。
 中国|中国院 · 大器设计“昭君博物馆”荣获2021德国国家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
文章插图
▲ 南侧主入口视角入口上方连桥以“正负”三角窗将远处的昭君青冢纳入景框,内外景观交融,人工的展品与历史的遗迹巧妙结合。
 中国|中国院 · 大器设计“昭君博物馆”荣获2021德国国家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
文章插图
▲ 贯穿园区景观轴线的三角框景窗外部
 中国|中国院 · 大器设计“昭君博物馆”荣获2021德国国家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
文章插图
▲ 贯穿园区景观轴线的三角框景窗内部昭君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为收藏、陈列、研究和展示汉匈文化与文物。建筑分为东西两个展厅,东侧昭君生平展厅设计了圆形的中庭空间,水平的曲线坡道和走廊营造出舒缓柔美的空间气质;西侧匈奴历史展厅设计了矩形中庭空间,整面的夯土墙从地面一直贯穿到天窗下部,天窗被密肋切分成数个三角形窗格,强调了硬朗与凝重的空间主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