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雙峯:臣道——《年羹尧之死》读书随笔私房书政治宪法学第529期


 随笔|雙峯:臣道——《年羹尧之死》读书随笔私房书政治宪法学第529期
文章插图
图片源自网络
私房书系列
臣道
——《年羹尧之死》读书随笔
政治宪法学第529期
私房书

曾听说中国文化是阴性的,以阴柔见长,少见阳刚之气。颇不解其意。后来读到吴思在《血酬定律》里讲的一段故事,遂略有所悟。这段故事说的是明代正德年间,御史蒋钦弹劾大太监刘瑾失败后蒙冤下狱,屁股还被皇帝给打开了花。狱中的大忠臣蒋钦为皇帝不理解自己伤透了心,遂给皇帝上疏道:
“昨天臣因为上疏受杖,血肉淋漓,伏在狱中的枕头上,终于还是难以沉默不语。……请陛下将臣与刘瑾比较一下,是臣忠呢,还是刘瑾忠呢?忠不忠,天下人都看得明白,陛下也很清楚,为什么如此仇恨臣,而信任那个逆贼呢?臣的骨肉都打烂了,涕泗交流,七十二岁的老父亲也顾不上赡养了。但我死了并不足惜,陛下随时可能遭到亡国丧家之祸,那才是最大的可惜!希望陛下杀掉刘瑾,悬首于午门,使天下都知道臣蒋钦直言敢谏,知道陛下英明诛贼。如果陛下不杀此贼,就请先杀了臣,使臣能够与龙逢、比干同游于地下。臣不愿与此贼同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1]
这份上疏情真意切、字字泣血,读着这样的血泪文字,蒋御史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个怎样的形象呢?这是个宫斗剧中有贤德的妃嫔形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仍然委曲求全,虽九死其犹未悔。也就是说,臣道即妾妇之道,君臣之道即夫妇之道,三纲中的两纲合二为一了。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阴性气质的一大证明。

 随笔|雙峯:臣道——《年羹尧之死》读书随笔私房书政治宪法学第529期
文章插图
图片源自网络
两千年来,中国的士大夫们以妇道侍奉君主,然终究于事无补,历史上仍然是圣王寡而昏君众。君主专制日甚一日,至明清而达到巅峰,而明清的君主专制则造极于雍正帝。这本来都是中学历史的常识,不过近来读了郑小悠博士的《年羹尧之死》一书,又从一些细节处多了些印证。
雍正帝近年来人气很高,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清宫剧的推波助澜,二是他的朱批。雍正的朱批让人十分喜闻乐见,为他赢得了“卖萌”皇帝的美名,其中最著名的比如“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郑博士认为,雍正帝是个话痨,是重度文字表演型人格,因此才热衷于在朱批/信件里和人聊天、谈心。但我认为并非如此(至少并不仅仅如此),皇帝喜欢和人谈心另有原因。当然,必须承认的是,雍正帝确实特别喜欢并且擅长和臣下谈心。他既不惮于坦露心迹(坦承自己是什么样的汉子、什么样的秉性),也敢于大胆表达爱意(比如,年羹尧某次带兵打仗过于辛苦,他便直呼“好心疼”、“阿弥陀佛”,赞他“好汉子”、“铁丈夫”),这都说明他感情特别细腻,性格又特别坦率,因此才能这么善于和人谈心。只可惜,年羹尧是个大老粗,面对雍正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或隐或显的告白,年将军居然毫无反应,那就难怪皇帝不高兴了。相比之下,鄂尔泰等人就比年将军强得多,能够很好地和皇帝发生交感,比如鄂尔泰虽然比皇帝还大一岁,但他就经常在奏折中表示:“[皇上]爱臣谆笃,臣之慈父;勉臣深切,臣之严师。”注意,臣子称君王是他的慈父、严师,这就把君臣之道和父子之道也打通了(而且还加了个师徒之道)。至此,君臣、夫妇、父子全部贯通,三纲合成了一纲。

随笔|雙峯:臣道——《年羹尧之死》读书随笔私房书政治宪法学第529期】皇帝喜欢和人谈心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他不满足于普通的君臣关系,他想要的更多,他想要的是臣子们的一颗真心。我之所以说雍正帝的那些现在看来十分可爱的朱批并不是出于他的话痨或文字表演型人格,原因就在于此。古代中国的君臣关系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官僚上下级关系,而是带有极强的人身依附性,[2]换句话说,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