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苏东坡为什么惹上“乌台诗案”?大难不死多亏了这位好友?

熙宁四年(1071年),在宋神宗赵顼支持下,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进入高潮,但反对力量的反弹也更加激烈,这年出现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自断手腕现象。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偏偏在这个节骨眼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在杭州乡村游玩,看到新法对农村造成巨大的危害,苏轼忍不住写下了《山村五绝》,“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青苗法惹的祸,盐法让老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八月十五看潮写下波澜壮阔的观潮诗,还不忘写下“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明显对水利法不满啊。
巡查两浙农田水利的沈括看望苏东坡时,发现他的诗作多有讥讽新政之作,抄录下来加上注解呈给赵顼,赵顼却毫无惩戒之意。
 苏东坡|苏东坡为什么惹上“乌台诗案”?大难不死多亏了这位好友?
文章插图
宋代有本书《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就是这个沈括写的,这位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竟然是个告密的小人。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虽然是被外放,但能独当一面也让豪迈的诗人意气风发,写下了气势恢宏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豪迈之后愤慨不平,他写了《王莽》、《董卓》两首诗,矛头直指王安石、吕惠卿二人。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长子病故,王安石第二次辞去宰相,从此隐居江宁,法令亦陆续被废止。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又转任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上任湖州后他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其实这只是例行公事,但诗人在官样文章夹带了浓烈的个人色彩,其中发了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苏东坡|苏东坡为什么惹上“乌台诗案”?大难不死多亏了这位好友?
文章插图
反对变法的保守派领袖司马光写信给变法派领袖王安石用了“生事”二字,“生事”成了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
苏轼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吕惠卿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呵呵,苏知州念念不忘对新法之厌啊。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的第二年,赵顼改年号为“元丰”,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开始了“元丰改制”,然而变法依旧伴随着反对的声音。
失去了王安石,赵顼本就很伤心,又要独自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免有些恼火。他决定实行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严惩反对变法的官员。
“熙宁变法”虽然成果不大,但赵顼成功的分化了官僚集团,打破了相权和谏权联手对皇权的制约。被他贬谪的官员,御史和谏官占了绝大多数,御史台再也不敢以天相来劝谏神宗。
 苏东坡|苏东坡为什么惹上“乌台诗案”?大难不死多亏了这位好友?
文章插图
御史台的新人正愁没有机会献宠,当时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里行舒亶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他。
除了前面提到的几首诗,还有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戏子由》中的“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更是大逆不道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