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一代雄主为何背上了千古骂名?说说被孔子他们骂惨了的郑庄公


先秦时代|一代雄主为何背上了千古骂名?说说被孔子他们骂惨了的郑庄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与齐、晋、燕、楚等老牌诸侯国相比 , 郑国的诞生时间晚得多 。
它是周宣王于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把郑地封给了弟弟友 , 这才正式建国的 。
友 , 也就成为了郑国的第一任国君——史称“郑桓公” 。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 , 郑桓公的“桓”是他死后获得的谥号 , 是个美谥;郑桓公的“公” , 是他生前的爵位 。
根据《左传·昭公十三年》中“子产曰:‘郑 , 伯男也 。’”的说法 , 郑国的本爵其实是“伯男” 。
之所以称郑桓公为“公” , 按照陈恩林先生所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中的解释 , 是“畿内伯……入为天子三公王朝卿士的 , 就称‘公’” 。
即郑桓公属于“天子三公”的“公” 。
他这样的公爵只限于一身一世 , 他的后世子孙必须恢复本爵 。
当然 , 陈恩林先生在《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里面也提到了 , “公”虽然是一种爵位 , 但在诸侯国内 , 国君无论是什么爵位 , 都是可以被尊称为公的 , 那是一种尊称 。
不过 , 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孙子郑庄公的“公”可不是尊称 , 他俩也都是“天子三公王朝卿士” 。
史家因此称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这爷孙仨为“郑氏三公” 。
既然郑庄公的生前爵位也是“公” , 为何《左传》总是左一句“郑伯” , 右一句“郑伯”地称呼他?
这是故意的 。
把郑庄公的爵位从“公”降为“伯” , 不过是要表达出对他的谴责和批判 。
先秦时代|一代雄主为何背上了千古骂名?说说被孔子他们骂惨了的郑庄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还在《左传》记录的第一件大事“郑伯克段于鄢”里 , 明白无虞地解释了这六字的别有用心 。
原文为:“段不弟 , 故不言弟;如二君 , 故曰克;称郑伯 , 讥失教也 。”
意思是说:“段”虽然是郑庄公的亲兄弟 , 但他的行为不配称弟 , 所以无须标明他是郑庄公的兄弟;对郑庄公不称“公”而称“郑伯” , 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克”字本是指两敌对势力之间的相生相杀 , 不应该用在兄弟之间 , 但他们兄弟犹如仇敌 , 所以用了“克”字 。
“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的考究和安排 , 并不是《左传》的独创 , 更不是《左传》的首创 , 而是来源于《春秋》 。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春秋》作注的史书 , 称“春秋三传” 。
据传 , 《春秋》为孔子所作 , 所谓“孔子成《春秋》 , 而乱臣贼子惧”也 。
其寓褒贬于直叙之中 , 一字之褒 , 荣于华衮;一字之贬 , 严于斧钺 。
故有“春秋笔法”之“微言大义 , 一字褒贬”之说 。
“郑伯克段于鄢”的整件事在《春秋》中仅以“夏五月 , 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话带过 。
《左传》则为我们详细记述了事件本末 。
话说 , 郑伯是郑武公夫人武姜所生的嫡长子 , 取名“寤生”;段是武姜生的嫡次子 , 又名“共叔段” 。
武姜喜共叔段而恶寤生 , 多次劝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 。
郑武公没有理会 , 而按照周礼的“嫡长继承制” , 坚持立寤生为太子 。
郑武公死 , 14岁的太子寤生继承君位 , 即郑庄公 。
武姜要求郑庄公把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封给自己心爱的幼子共叔段 。
郑庄公考虑到制邑地势险要 , 生怕共叔段守不住 , 让母亲另外挑选 。
武姜于是另选了京邑 。
郑庄公就把京邑封给了叔段 。
大夫祭仲觉得京邑比都城还要大 , 不合礼制 , 强烈反对 。
郑庄公无奈地说:“这是母亲武姜的要求 , 我不敢反对啊 。”


推荐阅读